姹紫嫣红鲟浦女简朴奇特“蚵壳厝”

时间:2022-10-13 11:37:09

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的鲟浦村,距市区仅半小时车程,这是个古朴迷香、宁静悠闲的小渔村,由于男人大多都出海了,小巷里见到的几乎都是女人,也就是外人很少见到的鲟浦女。

刚刚进入小村,就见一间屋子里有两桌六七十岁的妇女在玩纸牌,据说这叫“四色牌”,年轻人已经不玩了,老年人还在玩。一进门我就被她们头上鲜艳的头饰吸引。鼎甫女把头发盘在脑后绾成一个大园髻,再把含苞初放的花朵,如玉兰、含笑、茉莉等配上其他鲜艳的小花朵用麻丝线缀在一起,颜色相间环绕成髻花围,最多三四环,髻中插一根象牙筷,还插玉簪、银梳子,另外还要配上金丝链和佛仔线,把满头青丝装饰得光艳照人。和惠安女有所不同,鲟浦女并不十分排斥拍照,刚开始她们不让拍,当确定我们并非恶意后,就大大方方地让我们拍。

街上见到的女人,无一例外地穿着当地特有的服饰,顶着别具一格的头饰,说着你根本听不懂的方言,有些话连相隔几十公里的城里人都听不懂。正在我思考的时候,突然身边冒出三个小姑娘,其中一个用标准的普通话问我:“叔叔你拍照片做什么?”我马上跟她们聊天,得知她们是小学生,在家里说当地方言,在学校说普通话。看她们的衣服和发型和城里的孩子完全一样,和她们长辈们的穿着打扮完全不同,传统正在流逝,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我的心情很复杂,而更多的是失落。

游走在鲟浦村小巷,除了别具特色的鲟浦女让你感到好奇,还有一样东西世上罕见,那就是这里的建筑蚵壳厝。

穿行在鲟浦古渔村弯弯曲曲的巷道上,宛若步入迷宫,巷道两旁多为这种奇特的建筑。它以白色蚵壳为墙体,下配花岗石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蚵壳一般砌在大门左右墙及后外墙体,用石灰浆、三合泥浆片片相砌,状如鱼鳞,内墙用杂碎石混合构建,厚度达30厘米左右,既坚固耐用、抗风雨,又简朴大方,炎夏隔热,寒冬保暖。沿海一代带有盐分的海风大而潮湿,红砖易受腐蚀,层层剥落而渗水,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不渗水。

―方水土养一方人。听老人们讲,这种奇特的建筑的发明,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在中国古代,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远航船了从古剌桐港放洋,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贸易。返航时载货量较少,为使船舶返航行驶安全平稳,泉州先民――船工便把异域废弃的大型蚵壳及土、石装仓压重,抵达泉州湾后便丢弃在晋江沿海岸上,日积月累鲟浦海滩地表积存了大量“海丝之路”运回的蚵壳。泉州先民就地取材,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蚵壳厝”这一富有特色的海洋人文景观。

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女孩已褪去了长辈鲟浦女的影子,可惜的是这里独一无二的“蚵壳厝”建筑也在逐年消失,周边的高楼正在对这个小渔村形成包围之势,慢慢地蚕食着这里的一切。站在高处,望着古老的鲟浦村,想象若干年后“蚵壳厝”完全消失了,鼎甫女鲜艳的头饰不见了,感觉消失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实物,而是一种文化,―种珍贵而古老的鲟浦文化。

有些照片我发表在我的博客上,新浪推荐到了首页,读者看后也是连连称奇并且感慨万千,大多数读者留言都表示了对鲟浦文化的担忧,并呼吁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不能看着它自然消亡。

每每看到这些照片,我的心情都很复杂,既为我们民族大家庭有这样特色鲜明的小渔村而兴奋,更为遥远美丽的鲟浦村而担忧。

古老而美丽的鲟浦村,我还会去看你。

上一篇:抖出夕阳下的华彩 下一篇:受力“超现实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