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8 08:26:37

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介绍了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概况,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对策。

关键词:杜松;保护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83-02

1 杜松自然保护区概况

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是陕西省濒危树种、陕西地方重点保护植物。

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始建于198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陕西省林业厅主管。该保护区位于府谷县西部和北部,西与神木县店塔镇、永兴乡和大柳塔镇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接壤。南北长60km,东西宽45km,面积为280万hm2,范围涉及10个乡镇,54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

整个自然保护区划分为12个天然林区,287个小班,主要树种为杜松、油松、侧柏,总面积6 400hm2。其中杜松林

2 434.67hm2,主要分布在大昌汉乡、老高川乡的那孟家沟、铁镣生沟、土泥沟林区,成片面积最大的一块80hm2;油松林733hm2,主要分布三道沟乡开峁、乌兰沟和赵五家湾乡虎毒沟林区,成片最大的面积为100hm2;侧柏林3 266.67hm2,主要分布在新民镇高寒岭和对家峁林区,三道沟乡朱蛮峁、东焉和大路峁林区,孤山镇大柏峁林区,成片面积最大的达333.33hm2。

2 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杜松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围绕着保护杜松这个濒临灭绝的珍贵树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杜松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作为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全,只有27人的编制,人员缺乏,经费不足,限制了保护区工作的开展;(2)没有设立保护点、监测站,对在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人为破坏现象时有发生;(3)保护区内村庄、耕地与保护树种天然片林相间分布,村庄多,耕地面积大,人畜活动频繁,保护区又处于神府煤田核心区,煤田开发对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保护管理工作难度增大;(4)保护区内成片分布的天然林多处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立地条件差的陡崖、峭壁和山大沟深的土石山区,通讯信号不稳,缺乏设备,信息不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必要的保护;(5)管理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9人,多是大专甚至中专学历,其中50周岁以上的有8人,45~50周岁以上有5人,35~45周岁的有6人,35周岁以下没有。由于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方法能力偏低,对杜松良种繁育、苗木快繁技术的试验和保护区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不够。

3 杜松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宣传标牌、宣传册(单)、路牌广告、巡回宣讲等方式,广泛向当地群众宣传有关杜松的知识以及进行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当地群众对杜松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

3.2 加大投入 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吸纳专业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高学历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同时要增加巡视、监测、管护的管理人员,在自然行政村中设立专职护林员和义务护林员;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3.3 建立4级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县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保护区管理站、乡镇和林业派出所、村组护林员4级保护管理机制,由县林业局总体负责,保护区管理站分工负责,乡镇和林业派出所分片负责,村组护林员和群众全面参与。各级保护管理机构要明确分工,责任要具体落实到人、到区、到片、到地头、到林内。

3.4 划定保护区功能区,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保护区杜松林资源分布零散的特点,将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级别。

3.4.1 核心区 将高寒岭、那孟加沟、大柏峁、虎毒沟4个林区内集中连片的天然林划定为核心区,保护级别为特级,进行绝对保护,只允许管护和科研人员进入,进行科研、观察、巡护活动,其他人员禁止入内。

3.4.2 缓冲区 将铁镣生沟林区、土泥沟林区、开峁林区、乌兰沟林区、朱蛮峁林区、东焉林区、大路峁林区和大柏峁林区等8个林区划定为缓冲区,保护级别为中级。一般人员经批准后进入,进行科研、参观考察、驯化繁殖、养蜂和采集标本等活动。

3.4.3 实验区 将保护区范围内夹杂着的农耕地、草地、灌木林地等划定为实验区,保护级别为低级,一般(下转90页)(上接83页)人员不经批准,也可进入,进行农林生产、科学实验、教育实习、科学考察、动物驯养、植物种植以及开展旅游等活动。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在高寒岭、那孟家沟、大柏峁和虎毒沟4个核心保护区内设立4个保护管理监测站,建设4个望台,进行不间断地观察。

在保护区周围边界埋设界桩,划定范围;在各功能区的分界线上埋设标牌;在各主要路口埋设固定宣传标牌,在保护站大门处竖立解说性标牌,在保护区内设立一些指示性牌、限制性标牌和公共设施标牌,为行人、游客和车辆提供服务指南,帮助寻找目标,提示人们注意事宜,规范人们的活动和行为。

3.6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在保护区设立科研中心,负责科研课题确定、申报和科研课题任务的实施完成,科研工作要着重于杜松苗木的良种繁育研究和良种培育基地的建设。从种子的采收、贮藏、催芽、种植、苗期管理、移植等各环节上加大投入,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形成一系列杜松苗木标准化快繁生产技术,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幼苗成活率、保存率、苗木移植成活率,建立杜松良种培育基地,扩大优良苗木的培育,以增大杜松后备资源的贮备。

3.7 封育与造林并举,扩大资源 封山育林是保护与恢复杜松资源的有效途径,而人工造林是扩大杜松资源的有效手段。在封山育林的同时,必须结合人工造林技术,以扩大森林植被。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生态项目工程进行。造林树种选择与保护区内树种相同,苗木规格选择1m以上大苗。

参考文献

[1]谢建强,王超.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若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0,01.

[2]张希武.我国物种保护拯救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回顾与展望[J].林业经济,2010,03.

[3]周训芳.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J].林业资源管理,2010,01.

[4]仇智虎,王汉荣.罗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0,01.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淮北地区中粳稻超高产栽培途径初探 下一篇: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