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与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时间:2022-10-18 08:11:39

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与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 目的:探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4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随机择取86例同期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文献病例为参照对象。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方式的术中基本指标、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下鼻甲疼痛、肿胀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下鼻甲; 骨折外移术; 部分切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6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05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2.025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过去临床保守治疗下鼻甲增生肥大无效时所使用的手术治疗方法。该项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处理事宜较为繁琐,手术切除禁忌也较多,术后易导致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故患者承受痛苦多[1]。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凭借可以较好的保留下鼻甲增生肥大患者的鼻甲黏膜形态及功能普遍受到好评,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以此治疗下鼻甲肥大增生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明确其临床疗效,本文现以8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4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经保守治疗无效,病例诊断符合WHO关于此类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病例排除标准:(1)结构性鼻炎患者;(2)合并慢性鼻窦炎者;(3)严重脏器疾病者;

(4)既往鼻炎手术史者;(5)围手术期资料不全者。男45例,女41例;年龄18~52岁,平均(38.62±5.11)岁;病程2~9年,平均(4.52±1.60)年。另随机择取86例同期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文献病例为参照对象,入选病例也均为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病例诊断标准同排除标准与笔者所在医院抽取病例一致。男44例,女42例;年龄19~50岁,平均(38.73±5.06)岁;病程2~8年,平均(4.48±1.64)年。笔者所在医院病例设为试验组,文献病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以下鼻甲骨折外移术进行治疗。具体施术方式如下:术前常规检查,器械准备,患者仰卧位,全麻,手术全程在鼻内镜下进行操作。术中,充分显露患者鼻腔,在下鼻甲的最隆起处用剥离子或刀柄下压下鼻甲骨,造成下鼻甲骨折并向外侧壁移位,使其适当贴近鼻腔外侧壁,术中充分注意保护鼻甲黏膜。施术完成后,高分子海绵填塞总鼻道。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在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坚持鼻腔冲洗,定期门诊随访,对鼻腔内的痂皮和粘连带进行清洁和分离对照组患者以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施术方式如下:患者术前准备等均与试验组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待鼻甲骨质充分显露后,以剥离子诱导下鼻甲骨折并上方移位,夹持下鼻甲中下部,适当将鼻甲病变肥厚组织切除,下鼻甲下方移位复位,术后常规护理。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的基本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基本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鼻甲疼痛及肿胀时间等,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鼻塞改善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临床研究所拟定疗效评估标准参照《鼻科学》中的相关指标,具体内容如下:患者鼻腔通气正常,鼻塞症状完全消失,下鼻甲显著缩小为显效;患者鼻腔通气良好,鼻塞症状部分消失,下鼻甲略有缩小为有效;手术疗效未及上述标准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下鼻甲疼痛、肿胀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但试验组患者显效率(74.42%)明显高于对照组(45.3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2例患者术后鼻腔干燥,无一例鼻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2.32%(2/86);对照组术后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鼻腔干燥结痂5例,鼻腔粘连2例,下鼻甲萎缩1例,嗅觉减退2例,并发症发生率10.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属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鼻黏膜及其下骨质局限性增生肥厚。手术是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法,常见施术方式有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冷冻术等[2]。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临床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所用的传统施术方法,它虽然疗效确切,但有研究证实,患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鼻腔干燥、粘连等反应比较明显。而且下鼻甲切除部分的具体切除量也较难控制,如切除量不足,影响手术效果,切除量多大,则可能诱发萎缩性鼻炎、空鼻综合征等问题,影响患者预后[3-4]。此外,下鼻甲部分切除会使鼻甲出现瘢痕,它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黏膜上的纤毛结构,不利于鼻甲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耳鼻喉科的推广使用,更为先进的功能性下鼻甲手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之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切除术,这在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

笔者所在医院推行的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即为近年来临床推行使用的功能性下鼻甲手术。与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相比,一方面,患者无需切除下鼻甲骨质,即不存在骨质切除量影响预后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予患者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无需充分暴露患者鼻腔创面,患者术中创面感染的风险被大大降低[6]。此外,该术短期内可能会影响鼻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功能,但无明显长远影响,其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下鼻甲黏膜完整性,对于鼻黏膜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而言意义重大[7]。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下鼻甲疼痛肿胀时间更短,试验组治疗显效率(74.4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45.35%),提示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虽然疗效确切,但预后效果不及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效果明显。此外,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2%(2/86)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0.47%),说明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应用更为安全可靠。

总之,以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同种疾病,前者疗效更为显著,且患者损伤小,不良反应少,恢复快,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文静,魏晓萍,刘武科,等.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肥厚性鼻炎51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0):2409-2411.

[2]路磊.鼻内镜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并骨折外移治疗下鼻甲肥大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115-116.

[3]宋晓侠,李红英.鼻内镜下下鼻甲骨折外移术5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7):1475-1476.

[4]史冬梅,周丹丹,陆成伟,等.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在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3):379-381.

[5]张敏,王永良.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8):169-172.

[6]冯善顶.鼻内镜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加局部划痕治疗下鼻甲肥大[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29-130.

[7]宁学松.切割吸引器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30.

上一篇: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 下一篇:43例中风恢复期拔出尿管排尿困难患者中西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