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18 05:46:55

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接收的脑出血早期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31例设为观察组,将剩余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头颅CT和Glasgow评分法对就诊时和治疗24 h后患者的脑出血量进行检测,比较分析脑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情恶化发生率为比对照组高,观察组脑出血量增加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脑出血量增加平均值比对照组大,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关键词:抗血栓;脑出血;血肿;相关性

相关研究指出,抗血栓药物容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引发脑出血等重症疾病[1]。本文现对我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接收的脑出血早期患者93例进行研究,探讨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接收的脑出血早期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31例设为观察组,将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62例设为对照组。在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59~90,平均年龄(73.26±10.38)岁,在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40~80,平均年龄(66.52±10.79)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和全套凝血功能指标检查,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PT)提示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见表1。

1.2方法 患者住院后停止使用抗血栓药物,医生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机体凝血功能个。患者可疑出血或出血量不多时,医生可采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患者出血量较多且病情进展快时,医生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

1.3判断标准 发病6 h以及发病24 h时,应用CT对患者头颅血肿情况进行检测,使用多田公示计算出血量,血肿体积=长×宽×CT扫描阳性层面/2,血肿扩大:血肿体积增大1/3。应用Glasgow评分标准判断患者病情是否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Glasgow评分降低患者17例,死亡1例,病情恶化发生率为58.06%,对照组Glasgow评分降低患者15例,病情恶化发生率为24.19%,P

3 讨论

早期血肿扩大会促进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内病情的发展,增大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风险[2]。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缺血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而许多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均需服用抗血栓药物,如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脑血管手术 等[3]。

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的病情恶化情况、脑出血情况均比未使用抗血栓患者严重。但是抗血栓药物会使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失常,加重脑出血是重症疾病。相关研究指出,与不服用抗栓药物相比,服用抗血栓药物会提高颅内出血的风险,且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增大了患者的死亡率。患者的机体内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和血管壁是影响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但是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后,会对患者机体的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产生抑制作用,以减少血栓的发生,从而导致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失常。临床上通常应用手术方法和保守治疗方法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但是部分脑出血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较严重,采用保守方法治疗通常无法迅速解决出血问题。而手术治疗中通常有凝血象失常的情况,需尽量改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而改变抗血栓药物的应用是降低手术风险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结果可见,抗血栓药物会使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脑出血早期,血肿本身会压迫破裂的血管,而该压力作用可发挥止血作用,但是抗血栓药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使得止血难度增大,从而使血肿进一步扩大,而血肿扩大会使患者的病情愈加严重,会增大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住院后应立即停止使用抗血栓药物,并选择输注血小板拮抗,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新鲜冷冻血浆等,且对患者的INR值进行严密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总之,脑出血早期患者治疗前不适宜使用抗栓药物,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脑出血量,促使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不利于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葛中林.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2]任泗昌.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

[3]窦汝香,李卓星,褚晓凡,等.血肿密度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5(03):205-207.

上一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生态视角下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