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蔬菜施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8 04:42:38

丰县蔬菜施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丰县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300余户农民的菜地进行施肥情况调查,并采集土样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基本了解了菜田施肥情况和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丰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蔬菜地;施肥;问题;对策

丰县地处江苏省最西北部,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蔬菜产业作为丰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发展非常迅速,不仅种植面积扩大,种植方式和种植类型也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区域化种植格局,主要有保护地反季节栽培、常规露地栽培和根茎类特色蔬菜三大块。目前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约5.3万hm2,蔬菜产业已成为丰县农业的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笔者对丰县蔬菜种植比较集中的范楼、梁寨、凤城等镇的300余户农民的菜地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土样进行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发现丰县蔬菜施肥存在施肥量过大、氮磷钾比例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丰县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1 蔬菜地肥力状况

蔬菜地一般选择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良好、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区。种植蔬菜后,由于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蔬菜地的土壤肥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结合丰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对不同类型蔬菜地的典型地块,多点采集0~20 cm土层混合样,通过化验分析,得到土壤肥力状况,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蔬菜地的土壤肥力显著高于粮田,且不同类型蔬菜地肥力也有明显差异,一般日光温室 > 塑料大棚 > 露地根茎类菜地 > 露地常规菜地。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因为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很高;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使得土壤pH值下降;菜地土壤全盐含量明显上升,说明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凸显。

2 蔬菜地施肥状况

丰县耕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粮田和蔬菜地,蔬菜地又可分为露天菜地、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天菜地根据蔬菜品种可分为露地常规菜如白菜,露地根茎类特色蔬菜如洋葱、牛蒡、芦笋等。在蔬菜主产区,种植蔬菜效益远远高于粮食,因此,农民在肥料分配上普遍偏重菜地。调查结果表明,蔬菜地以日光温室投入肥量最大,每667 m2每年施用有机肥总量达4 723 kg,以鸡鸭粪为主;每667 m2每年施用化肥量高达581 kg,以复合肥、磷酸二铵等为主,折纯氮92.6 kg、P2O5 103.2 kg、K2O 53.2 kg,总量达249 kg,三者比例为1∶1.11∶0.57。塑料大棚次之,露地根茎类菜地较低,露地常规菜地最低。蔬菜地平均每667 m2每年施用有机肥3 217 kg,化学肥料370.5 kg,折纯氮59.6 kg、P2O5 57 kg、K2O 31 kg;而粮田平均每667 m2每年施有机肥1 496 kg,并且有1/2粮田不施有机肥,只施用化肥149 kg,折纯氮 30.1 kg、P2O5 14.3 kg、K2O 6.2 kg。

3 存在的问题

3.1 肥料用量过大

据调查,蔬菜地平均每年每667 m2施用化肥实物量达370.5 kg,折纯养分总量147.6 kg,而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每年每667 m2施用化肥实物量分别达到581.0 kg、374.0 kg,折纯养分总量分别为249.0 kg、150.8 kg。按照目前的产量水平,保护地栽培每年每667 m2施用氮磷钾养分总量不宜超过140 kg,而丰县日光温室超过了适宜投入肥量的78%,塑料大棚超过7%。一些菜农盲目相信,多施肥即可多产出。片面的观点导致施肥量加大,土壤养分储量大幅度上升,施入的肥料不能完全被作物吸收,大量残存的养分聚集在土壤表层,造成表层土壤含盐量增高。这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还会引起土壤的酸化、次生盐渍化和蔬菜硝酸盐含量高、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保护地由于常年覆盖或季节性覆盖,土壤得不到雨水充分淋洗,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加之保护地土壤温度显著高于露地,土壤的风化作用明显加剧,土壤矿物分解的离子与人为施入的肥料相结合,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增加很快。土壤盐类积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增加,土壤的渗透势加大,作物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减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3.2 肥料施用不均衡

氮磷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不足,大量元素之间不平衡。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多种蔬菜吸收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34∶1.23,而丰县蔬菜地氮、磷、钾的投入比例为1∶0.95∶0.52,其中日光温室投入比例为1∶1.11∶0.57,说明丰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磷肥施用过量,钾肥不足,投肥比例失调。蔬菜地氮肥投入过剩,分解后产生的铵离子过多,影响作物对钾、钙、镁的吸收,造成养分吸收不平衡,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同时,氮肥用量过大,容易造成蔬菜体内硝酸盐积累,蔬菜品质下降,产投比降低。钾肥用量少,植物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中、微量元素肥料是蔬菜生长必不可少的,蔬菜对微量元素尤其敏感,多则有害,少则生长不良。调查发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农户非常少,个别农户菜地已出现中、微量元素缺乏症状,农民对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

3.3 肥料施用方法不当

主要表现为基肥和追肥比例不当,追肥的时间不当。蔬菜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必须适时适量施用。一般基追比例为1∶1,追肥一般在作物需肥的关键时期施用,在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追肥效果最好。如果在土壤养分释放较快,供肥充足时追肥,则施肥效果差,应当推迟施肥时间;反之,当土壤养分释放较慢,供肥不足时及时追肥,则施肥效果显著。

3.4 有机肥投入量少

近年来,由于厩肥数量减少,农民的造肥势头下降,再加上化肥施用简单、省事、见效快,而有机肥施用麻烦、脏、见效慢。因而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用量较少。根据此次调查,蔬菜地每年每667 m2平均施用有机肥3 217 kg。有的菜农只在离村近或运输方便的菜田施用少量有机肥,远的田块不施,这样不利于培养高产菜田,也不利于种植高品质蔬菜和可持续发展。有些菜农认识到有机肥的重要性,但往往施肥不当,施用未腐熟、无害化程度不高、养分含量低的有机肥,导致菜地病虫害加重,烧根、烧苗现象也时有发生。

4 对策与措施

4.1 施用配方肥,控制肥料的投入量

肥料能够提供蔬菜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但蔬菜的吸收量有限,不要过量投入。应根据蔬菜的产量、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按照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进行科学配比,合理施肥,以达到平衡施肥。配方肥既能保证蔬菜丰产丰收,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又不会因施肥过量造成浪费和硝酸盐污染。

4.2 合理施用化肥

不同蔬菜需肥规律不同,因此在施肥上要根据不同作物安排不同肥料。对叶菜类蔬菜,如大白菜,主要以氮肥、钾肥为主,两者比例为1∶1,如果缺氮、钾就难以达到鲜嫩的品质要求。叶菜类蔬菜养分的吸收主要在生育前期,而生育后期养分吸收较少,所以前期施肥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根茎类蔬菜,如牛蒡,前期以氮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可增加叶重和根重,中期以氮、钾为主,以便增加光合产物向根部分配,从而促进根系膨大。茄果类蔬菜,如茄子,由于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必须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分多次追肥,才能多结果、结好果。

4.3 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

有机肥料经过充分腐熟,可以杀死其中的致病菌和虫卵。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不会发生烧苗现象。施用化肥要少量多次,既能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要,又不造成浪费。

4.4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无机肥料的养分释放具有速效的特点,但是需要多次追施,以保证肥料的养分释放高峰与蔬菜的养分吸收高峰相吻合,如果施用时间不当或施入不及时,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剩或短期营养不足,造成减产。有机肥保肥性比较好,可以缓慢释放养分,保证作物长期的养分需求。将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以协调养分的释放速度,为作物提供长期有效的营养。另外,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为有益微生物菌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抑制致病菌的功效。

另外,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已形成盐害的蔬菜地,可以通过科学施肥,减少化肥投入,增施有机肥品种,减少鸡粪用量,增施土杂肥、秸秆堆沤肥等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的有机肥料;同时,要合理灌排,增加盐分下渗。对于日光温室土壤,可采取雨季开棚、倒茬、添加改良剂、换土等改良措施。

上一篇:十四点负泥虫防治技术 下一篇:蔬菜叶面喷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