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使课堂别有洞天

时间:2022-10-18 04:27:46

“深入”使课堂别有洞天

【摘 要】 一节美术课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应该有主次差别、有深入有浅出。但如今的美术课堂,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总是深入不够。本文着重从局部深入法、慢速深入法、空间深入法三个方面浅议美术课堂教学深入法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 局部深入 慢速深入 空间深入

所谓“深入”原是指素描中的含义,是要使主体突出,并以主要部分为准,逐步推向次要部分。一节美术课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也应该有主次差别、有深入有浅出。但如今的美术课堂,由于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要么大量的信息充斥课堂,像个大杂烩,课堂节奏过快,学习重点内容如同蜻蜓点水,挤不出时间对某个知识点深入;要么知识平淡、简单,深入不下去,课堂显得寡然无味,学生丧失求知激情;要么课堂结构设计烦琐,教师花招过多,有一节美术课里教师甚至尽情展示他的音乐艺术才能,如弹钢琴、打拍子等,还美其名曰:艺术综合运用,如同个人才艺表演,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更谈不上深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也应借鉴素描中的“深入”手法,把“深入”运用于教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使美术课更耐人回味。笔者结合美术课堂教学谈谈几种“深入”的方法。

1 局部深入法

局部深入法是指抓住主要部分、重点部分给予细致入微的学习与探讨。笔者曾观摩一节国画课。课题是《国画金鱼》,教师把课分成了六个环节:猜金鱼、赏金鱼、论金鱼、探究金鱼、画金鱼、评金鱼。在引导学生探究金鱼这个环节,教师把它作为重点并分成了六个小部分:一是观察金鱼,用简笔画画金鱼的外形(小组观察,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一部分学生在纸上画);二是教师演示简笔画金鱼;三是赏析教材中的范画,学生读画;四是交流画金鱼的步骤;五是教师示范金鱼的画法;六是出示金鱼作品,分析比较画面的布局与构图。这六个部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如同一列火车平稳地向前行驶。教师对探究金鱼这个环节的重点设置,就是一种局部深入法,这有利于对学生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体现。

2 慢速深入法

对于需要深入学习的内容,教师要放慢讲解和探讨的速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对于其他相关或者简易的学习内容,则适当加快学习的速度,把学习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不带,留作学生课后的探讨内容。比如有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在引导学生总结出欣赏方法“四问法”(①你看到了什么?②你有什么感受?③作品表现了或歌颂了或象征了或说明了什么?④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之后,他引导学生详细欣赏达利的作品《三个难以捉摸的人》时故意放慢教学进程,延长学生感受的时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只听学生说:我觉得这幅画很有意思,三个主体物既像人又像树,似是而非;我觉得第一个人像核弹爆发,第二个人像是中间被挖空了;我觉得第一个人像在洗头发,第二个人像是两棵树倒在了一起,互相支撑着;我觉得第一个像是脑浆流出来了,第二个像是两个人在吵架;我觉得第一个人的背后像是这个人留的血,第二个人头发像是很脏;我觉得像三个人在洗澡,近处的两个人像在长江里洗澡,远处的一个人像在清江里洗澡;我觉得三个渐变的人分别代表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一样;我觉得这三个人背对我们,眼睛前面望着蓝绿色,而近处是沙漠,说明环境被恶化,人们向往绿色;我觉得这幅画近处黑暗,远处阳光,说明环境被污染,人们向往光明。从同学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这幅画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关键是教师拨动了学生思维的琴弦,学生的感受越来越深刻,这就离画家的思想越近,也就越能找到审美的共鸣。慢速深入法的作用在于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促使学生的感受性越来越敏锐。同时它使课堂富有松紧节奏之美,学生思维的琴弦才会时快时慢,被最好地运用。

3 空间深入法

指教学过程和手段的丰富与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递进性。让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手段值得回味与思索,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甚至可扩展到课外,留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自主空间。如同带领学生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故宫,穿过端门和午门看到两旁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再进去就是太和门和“三大殿”,这三大殿仿佛是一部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乐段,然后又出现“后三宫”。它们是大同小异建筑的不断的重复,可说是又一个乐段,或者说是乐曲主题的“变奏”。而每一座宫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许多构件形成的重复。至于东西两侧比较低矮的廊、庑、楼、门等建筑则犹如配合主调的伴奏。这样,人们漫步故宫中的感受,是在时间进程中对一系列连续的空间序列印象所产生的总和,更有一种空间的深远感。一节课上下来,也应该有这种游览故宫般的深远感。笔者曾听过一节高中美术专业的素描课,课题是《美的构图》。它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一,教师以一句“今天我们学习《美的构图》。平时静物都是老师预先摆好后你们画,今天老师把摆静物的权利交给你们”导入新课。二,学生分组比赛摆静物。三,教师和学生评所摆的静物。四,谈论摆静物时的感受。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静物摆放的美学原理(①取景:竖幅还是横幅?②画面中心安排在哪里?a、主体;b、次体;c、陪衬体;d、衬布。③考虑各种对比因素:a、大小;b、高低;c、聚散;d、明暗。④考虑平衡因素:a、朝向;b、面积大小;c、黑白),并揭示构图的含义(把静物转置于画面上就是构图)和构图安排的美学原理(构图安排的美学原理和静物摆放的美学原理是一致的)。六,引导学生寻找构图的一般规律(主体旁边有次体重叠组合、陪衬物不规则的摆放在四周)。七,通过学生摆一堆大小相同的苹果来归纳静物构图的特殊规律(主体就是由苹果重叠组合成的“整体面积”,其它的苹果为次体错落有致地散落周围,符合构图的规律)。八,构图时还应注意的问题。九,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美的构图。十,学生修改构图。十一,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十二,教师结束语:今天同学们探究的是构图的美学原理。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具备这种探究精神,什么问题都不会难倒你,你会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去探究色彩的变化规律吗?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结束新课,整节课下来就似有游览故宫时产生的深远感。空间深入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合理,教学流程要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有实效。教师只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去思考。

总之,深入能使学生有一种猎奇的心理,有一种探险的心理,有一种表现自我能力的心理,所以深入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像是经过隧道和洞穴之后发现的另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 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力量的源泉 下一篇: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