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引起的冷思考

时间:2022-10-18 03:42:39

极端高温引起的冷思考

年夏天,极端高温天气肆虐于我国沪浙赣湘渝黔苏鄂8省(市)。浙江有十多个城市的气温都超过40℃。上海连创百年高温新纪录:最高温达40.6度,打破了1934年创下的40.2度的历史极值,也是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极端高温不仅温度高,而且连续天数长。上海7月达24个高温日,是高温日最多的7月。截止到8月20日,上海已达44个高温日,40度以上高温连续达到4天之多。

“千里清蒸,万里红烧;屋内桑拿,汗水洗澡。”极端高温与大风、暴雨、冰雪、地震等一样,也是一种重大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的影响虽然看似较“静态”,但其危害也十分严重。它不仅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也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据媒体披露,在湖南、河南等地,接连发生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各地高温病人激增,老人中暑死亡事件屡屡发生。持续高温也给人民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各地车辆自燃不断发生;浙江一些森林火警频频。持续高温给多个地区带来了旱情。在杭州,极端高温让九溪十八涧溪流几近干涸;湖南中西部、重庆南部等地都存在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78个出现不同程度干旱。极端高温影响之广,已达7亿人口之多。

如何积极应对高温灾害,这不仅仅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更直接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那么,高温关怀能否给群众更多清凉?我们城市管理还有哪些改进余地?在极端高温下,我们必须进行冷思考。

首先,“极端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的认识和观念要通过大力宣传,深入人心,要构建一整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今年抗高温显然没有像抗洪、抗震一样,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面对天灾,应对匆忙,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调。各地应对高温的举措零散,缺乏制度化。我认为,要将极端高温作为严重自然灾害来对待,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统筹负责,更要构建一整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责任,调动资源,主动应对高温灾害性天气。只有这样,服务公众才有持续的动力机制,才能使民众避免高温的危害。

其次,极端高温下的劳动保障,是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必然措施,这不是福利,而是一项权利。建议在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江浙杭州等市给劳动者放“带薪高温假”,给予他们“特别的爱”。同时,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也应与时俱进,如每年发放的高温费,针对高温灾害严重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标准。从实际状况看,高温费发放不到位时有发生,能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权益?

再次,极端高温是天灾,也是人祸。面对高温天,我们除了应对,还要有反思。据气象专家称,地球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人类活动主要有,汽车不断增加,石油、煤炭等有害气体不断排放,不仅加重污染,更加剧了温室效应;当下城市,人群密集、高楼林立,水泥路面增加,形成热岛效应;因为炎热,人们躲进了空调房,室内温度下降,却把热气排到了室外。为此,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如让地面透气、植多层植被、植物攀上墙、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给城市降温。

如今持续高温,正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之时。我们期盼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解决群众高温中的实际问题,在方案上更加可行,在细节上更加用心,在关怀上更多清凉,让更多的劳动保障、劳动权利,能像凉爽的清风一样,吹到每一个炽热的角落、每一位市民的心中。

上一篇:司法中的实质法律推理 下一篇:北科建集团创新科技地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