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档山地区辉长岩岩相的划分

时间:2022-10-18 03:25:55

摘要:该区地处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紫阳中锋褶皱束,以发育震旦系及寒武系-志留系为特点,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较强。早古生代辉长岩是该区主要的岩浆岩,呈脉体产出,沿构造破碎带侵入到寒武-奥陶系洞河群[(∈-O)dh]及志留系下统大贵坪组(S1d)中。根据实际情况,将本区岩体划分为:边缘相、过渡相、中心相。

关键词:档山;辉长岩;岩相分带

Abstract: the area is located in Ziyang fold beam with center north Dabashan Caledonian fold, to develop the Sinian and Cambrian Systems - Silurian characteristics, folds, faults, magmatic activity. Early Paleozoic gabbroic magma is the main rock, a pulse output, along the tectonic fracture zone intruded into Cambrian Ordovician hole River Group [(dh] ∈ O) and Silurian system in your Ping group (S1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rock mass is divided into: edge of transition phase, phase, phase center.

Keywords: File mountain; gabbro; lithofacies zonation

中图分类号: P5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地质概况

该区地处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紫阳中锋褶皱束,北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为邻,西侧和南侧以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地台分开。为在晚震旦世地台型建造的基础上渐进发展形成的加里东地槽带,加里东运动末期褶皱回还。以发育震旦系及寒武系-志留系为特点,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较强。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震旦统耀岭河群(Z1yl)、寒武-奥陶系洞河群[(∈-O)dh]、下志留统大贵坪组(S1d)。

该区较大断裂主体以藕溪沟F3(韧性剪切)、康家沟F6(张性)、北沟F7(压扭性)、党家坪(南)-聋子沟断裂较为发育,北东-南西向断裂则属矿区主要断裂之次级断裂(图1)。其特征分述如下;

1、F3藕溪沟断裂:出露于该区东南角-藕溪沟沟之西北部,走向长约2.0km,横穿全区至图外。剪切带宽8-20m,带内发育有初糜棱岩-糜棱岩、构造片岩及不规则状石英脉或构造石英脉透镜体、构造角砾岩、褐铁矿核等,具逆冲走滑之特点。该断裂具区域性,为档山地区岩浆源的重要通道并活化场所。是东矿带主要控矿断裂之一。

2、F7北沟断裂:出露于该区东北-西北部,为逆冲走滑性质,以韧性为其主要特点。走向长约1.3km,剪切带宽2-6m,其带内构造片岩、炭化、局部糜棱岩化、褐铁矿化发育,构造形迹东北部舒张,西北部于图外与藕溪沟断裂斜交,呈收敛状。产状185°∠43°。

3、F6康家沟断裂:出露于该区西部康家沟南北,为平移推覆性质,以脆性为主要特点。走向长1.0km,带宽最大1.2m,局部仅见裂隙。带内岩层产状同围岩产状呈大角度斜交或正交。南部出工作区,北部与藕溪沟断裂交汇,倾向80°∠75°。该断裂为西矿带控矿断裂。

4、F9党家坪(南)-聋子沟断裂:出露于该区中西部党家坪(南)-聋子沟一带,为平移推覆性质,以推覆兼韧性为主要特点。走向长约0.8km,断带宽约0.5-3.0m,其带内构造片岩、炭化、不规则状石英脉或网状石英脉发育。平面图上断裂呈舒缓波状。产状35°∠67°。该断裂为中西部矿带主要控矿断裂之一,兼对矿体有推覆破矿作用。

5、F5:出露于详查区东南角-中部(党家坪东南),以韧性剪切为主要特点。走向长约1.6km,剪切带宽0.8-6m,常见构造片岩、炭化、褐铁矿化、石英脉发育,局部见孔雀石化,偶见铜矿化,产状190°∠40°。该断裂中部与藕溪沟断裂近于平行,东南与呈小角度与藕溪沟断裂交汇,乃属藕溪沟断裂之断裂束。

区内岩浆岩形成于加里东期,主要为辉长岩(βμ3),正长斑岩(επ3)次之。辉长岩呈岩床及脉状,正长斑岩呈脉状产出。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辉长岩体多沿构造破碎带侵入洞河群[(∈-0)dh]和大贵坪组(S1d)中,展布方向与地层、区域构造方向一致;正长斑岩仅在勘查区南部出露,沿熨斗-三星寨向斜近核部侵入到大贵坪组(S1d)中,在加里东期辉长岩体中局部发育有正长斑岩脉及少量的黑云母钠长岩脉。

2、岩体及其岩相划分原则

岩体:早古生代辉长岩是该区主要的岩浆岩,呈脉体产出,沿构造破碎带侵入到寒武-奥陶系洞河群[(∈-O)dh]及志留系下统大贵坪组(S1d)中。

区内发现的辉长岩出露较大的岩体有三处(从东到西分为:张家梁岩体、党家坪岩体、康家沟岩体)及若干条脉状辉长岩(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总体呈NW-SE向断续展布,出露宽度一般为450m-600m,最宽处630m,最窄处390m。辉长岩体中发育少量细脉、网脉状石英及黑云钠长岩脉(见图1)。

表1辉长岩化学成分一览表

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

张家梁岩体:北部与围岩呈断层接触、东为顺层侵入接触,局部为断层接触,南、西为断层接触。

党家坪岩体:西部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北部为顺层侵入接触,其东北部为断层接触,东南部为顺层侵入接触。岩体总体北部高西部低。

康家沟岩体:大部为整合顺层接触,局部为断层接触关系。围岩总体倾向西南。

辉长岩体分异程度一般,但可以划分岩相带,根据实际情况,本区岩体划分为:边缘相、过渡相、中心相。

通常侵入体特别是中、酸性的中深成相的岩株、岩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各个部位所处的地质环境是不同的,如岩体的边部和中央就不相同,这些不同势必反应在岩体的相貌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矿体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流动构造、捕掳体(大小、成分、改造等)及岩脉等,其中比较集中的表现在岩性的变化上,它们常呈渐变的带状分布,及所谓的“岩相带”或“岩性带”。

正常的简单岩体,其岩相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从岩体的边部到中央,根据结构构造与岩性成分的变化可划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和内部相(中央相),其特征为:

1、边缘相:分布在岩体的边部,岩性常呈犀利结构或细粒斑状结构,有时部分为伟晶结构,常发育清楚的原生流动构造及大量捕掳体。边缘相岩石成分可与内部相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岩浆对围岩有很大的化学活动性,可以强烈同化或交代围岩的缘故。

同一岩体的边缘相的厚度可以不同,甚至有时可以没有,这些主要取决于岩浆和围岩的性质,岩体的侵入深度和岩体的产状等。

2、内部相:位于岩体内部,多数情况下出露地表。但有时由于剥蚀深度比较浅尚未出露于地表。它的主要特征是结晶程度比较高,常为自形、半自形粗粒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原生流动构造不发育,捕掳体小而少,岩性总的比较单一。如果岩浆分宜作用不显著,它往往代表原生岩浆成分;如果分异作用显著,则常常在岩体的上部表现出酸性,而下部则成中性或基性的岩石。一般说来较边缘相成分要偏酸性些。亦有相反的情况,中间为基性边部为偏酸性。

3、过渡带:岩性介于边缘相和内部相之间,一般变化较大,厚度一般也较边缘相要大一些,岩石结构多呈细粒斑状或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原生流动构造尚很发育。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找矿,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来恢复岩体的产状及岩石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划分岩性带,从而为指导找矿服务:从岩体的边部到中央,按一定的距离进行详细地质点观察,并测制了岩体剖面,在测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岩性、各种矿物含量和结构构造变化(包括斑晶大小、成分和含量等),捕掳体的变化((大小、成分、产状数量等),以及原生流动构造、岩脉(岩性、发育程度等)等等。通过系统观察每一地质点,在岩性变化比较大的地方加密观测点,并采集系统的标本进行对比(见表2)。

表2 标本各矿物成分一览表

3、结论语

通过野外和室内的统计对比,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上总结出岩相划分的规律及标志,得出以下结论:

微观:边缘相矿物成分含量:长石25-55%,石英含量1-3%,变余辉长辉绿结构、细粒结构;过渡相矿物成分含量:长石45-81%,石英1-25%,变余辉长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细粒结构;内部相矿物成分含量:长石75%以上,角闪石7-14,半自形斑状结构、半自形粗粒结构;

宏观:边缘相表现为黄褐色细粒辉长岩,球状风化较强,岩石较坚硬,蚀变及脉体均不甚发育,发育大量捕掳体;过渡相表现为黄褐—灰绿色、局部为灰白色中细粒辉长岩,呈松散状,局部球状风化,蚀变及脉体较发育:褐铁矿化普遍,发育大量无规则的方解石石英细脉,磁黄铁矿多呈它形粒状集合体不规则填充于脉石矿物间;中间相表现为灰绿—墨绿色中粗粒辉长岩,岩石坚硬,蚀变主要以磁黄铁矿为主,发育少量方解石石英细脉,原生流动构造不发育,捕掳体小而少。

依据以上总结的规律及标志,结合当地实际地质情况,对该区的辉长岩的岩相进行了划分,其岩相带的分布符合边缘相—过渡相—中间相这一规律(见图2)。

参考文献: 《陕西省石泉县档山地区金矿详查地质报告》 2012年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四大队

《岩石和岩体野外工作方法》1981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矿教研室

上一篇:综合性体育场馆设计实践 下一篇:浅析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