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不应成为条件反射

时间:2022-10-18 02:30:15

今年10月13日,佛山两岁女孩小悦悦遭两车先后碾压,十余名路人见死不救。最后是在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帮助下,血肉模糊的小女孩才得到救助。阿婆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但马上就有人条件反射般质疑起来――阿婆是“想出名、炒作”。

说实话,这样的质疑不仅是让人寒心,更让人出离愤怒。照这样的逻辑,面对受伤躺在地上的小女孩,难道只有擦身而过、视而不见才算是人的正常心理和反应吗?真要是这样,所谓质疑的这些声音,到底要将我们的社会引向怎样的冷漠和道德沉沦?

这实在是个危险的信号。诚然,质疑是公民的权利,甚至是一种需要培养的思维品质。近些年,质疑的声音代替了过去不加辨别的全盘接受,应该说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一种表现。可现在,这种意识却渐渐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对任何事情都习惯性质疑,正在消解我们生活中的温暖和善意。

今年7月,《武汉晨报》曾做过一组“信用乞丐”的报道。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给了乞丐李华和2000元钱,“让他去治病”。后来,女子的家人知道后赶来讨回。处于困境中的李华和答应了,并于次日归还了2000元。此事经报道后,引来社会各界对“信用乞丐”的热心帮助,深圳鹏程医院更是决定免费给他治病。现在,李华和正在深圳接受治疗。但此事见报以来,网上的质疑一直不断,说“信用乞丐”是炒作,治病是假新闻等等。我不否认质疑是监督的一种方式,作为媒体和媒体报道的人物,当然有义务接受这种监督,推动公共事件更透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但质疑不等于盲目地怀疑一切,更不等于毫无根据地否认。如果只是以一种哗众取宠的心态非要显示自己和主流声音的不一样,那这样的质疑非但无助于社会的进步,更会让生活变得压抑而灰色。

要知道,“信用乞丐”和伸出援手救小悦悦的阿婆陈贤妹,他们不过是坚守住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他们身上体现出一些我们日益稀缺的品质,媒体放大这些品质,是希望在道德日益沉沦的当下,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却一次次遭受质疑。这不仅是对当事人心理的打击,更是对社会温暖、正气和善意的打击。

应该说,在网络监督兴起之初,在促使公权力的规范运行方面,质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质疑,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和处理的不公正。随着这样的博弈越来越多,公众在收获胜利的同时,对公权力的失望情绪也逐渐开始蔓延。这种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不信任和不满意,继而转移到道德层面,甚至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对官方或主流声音中任何光明的色调、正面的声音都持质疑态度。现实看来,这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调查就进行的质疑,正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此前一些公众的质疑还是一种正义的力量,而如今,一些质疑正成为侵蚀正义的毒液。

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阴暗面,但我们实在没必要因此就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阴暗。质疑是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和理性的重要方式,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充分的理由之上的,为了质疑而质疑,只会在消耗我们的相信和欣赏能力的同时,让社会也随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上一篇:“1元奖励”的法理之争 下一篇:山西临汾在转型跨越中谋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