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是“桃花”源

时间:2022-10-18 12:53:10

何以是“桃花”源

摘要: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文章中有很多意象,从植物意象的划分来看最为代表性的莫过于“采菊东篱下”的“菊”(《饮酒》其五)、“青松冠岩列”的“松”(《和郭主簿》其一)以及自诩“五柳先生”的“柳”了。可在晚年创作理想国时,偏偏选择了“桃”这个意象。这与“桃花源”的审美理想是相暗合的,即期望是美好的,但结局是感伤的。

关键词:“桃花”;希望;辟邪;感伤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0-01

一、希望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们在想象桃花盛开的一片绚丽之景时,也不禁向往和留恋起心中的那片风景和那个人,那是寄寓着一份美好理想的“桃花源”。

古人关于“桃”的描述,经典的莫过于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的形象了。周振甫《诗经译注》曰: “夭夭: 指树还年轻长得好。灼灼: 指红红。”①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此诗阐释时说: “桃花花色最艳,故取喻女子,开千古咏美人之祖。”②桃花美人的意象已就此生成,于是枝头红艳如火的桃花同女子的青春美貌便联系一起。《诗经・何彼裱矣》中有“何彼裱矣,华如桃李”句,也是将桃红李白比作女子红颜。同时还用盛放的桃花和李花来比喻周文王和姜太公之间笃深的友谊。桃花美好的意象已从单纯的女色美扩展为情感美。到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杂诗》)就已直接将佳人比作桃花了。

“桃”除了象征美丽的容貌和美好的情感外,它还能够带来生命的希望。桃花所具有的强大而繁盛的生殖能力,隐喻女子结婚之后能够家庭美满,子孙兴旺。“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③这是一首写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家族的兴旺发达作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大学》中曾说:“诗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④说明这样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甚至可以成为全国人的榜样。“桃”由此又多添了一份和谐的意蕴在其中。

桃花源在给源内的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同时,也给源外的人们带去美好的想象,不正是那片片惹人的桃花飘向河中,顺流而下才被世外的我们所发现的吗?于是我们带着对桃花的美好意象一次次的走进桃源,从此问津者不绝。

二、辟邪

然而也正是“桃花源”中的“桃”将它与外界隔绝开来,成为人间乐土。这道具有神话意味的天然分水岭,始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言:“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云:“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盖即《中山经》所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矣。”⑤其实关于“桃”辟邪的习俗最早可溯至春秋时期,《礼记・檀弓》中有“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茹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者”⑥。桃茹,乃是以桃枝扎制的扫帚,除秽祛恶。还以桃树的枝木制成弓箭,用来射却灾疫,如《左传?昭公四年》记载,申丰言圣人之行“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⑦。西晋傅玄《桃赋》曾这样歌咏,“辟凶邪而济正兮,岂唯荣美之足言。”

正因为“桃”的辟邪屏障,注定它的与众不同和神话色彩。桃花源也是如此。外界喧嚣纷杂的机心影响不到桃花源内“淳薄既异源”的氛围,“一朝敞神界”后又“旋复还幽蔽”了。

三、感伤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渔人离返后便“不复得路”,就连高尚人士也“寻之未果”,不禁令人遗憾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感伤。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避秦时乱”到魏晋,多少个春秋就这样悄然逝去了!我们在羡慕源内人们静好的岁月时,不免对时光流逝平添一份无奈。再美的桃花也最终顺着溪水缓缓飘零。我们对比东晋时期同样是描写桃花之零落,“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晋诗》卷十九“吴声歌曲”)这里还只是单纯的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还有对自己际遇的感慨,“桃花源”中的武陵捕鱼人也好,天台遇仙的刘阮也罢,都在流逝的时间中与美好时光告别,徒留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桃与逃、啕同音,主逃荒之灾、嚎啕之哭。桃花源中的人们是正“避秦时乱”才逃到这世外桃源,不知道这样的安排仅仅是只是巧合还是陶渊明有意告诉我们:不要被桃源美好的景象蒙蔽而忘记了他们之所以前来的原因――避乱,这样一个深刻的政治批判。

从“桃”的美好与伤感这两个意象分析来看,美好还是多过于伤感。桃花源也是如此,即便桃源人是带着避乱的心情走进,即便我们是带着遗憾的唏嘘返回,但这都不影响桃花源本身的美好寄寓和象征。

注释: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2002.9.

②(清)姚际恒.诗经通论[M].香港:中华书局,1958:25.

③朱熹著.诗集传[M].香港:中华书局,2011:6.

④《礼记》(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803.

⑤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1.

⑥《礼记》(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6.

⑦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2.

参考文献:

[1](清)姚际恒.诗经通论[M].香港:中华书局,1958.

[2]周振甫.诗经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2002:9.

[3]朱熹著.诗集传[M].香港:中华书局,2011:6.

[4]《礼记》(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803.

[5]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1.

[6]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2.

上一篇:浅谈中国豫剧常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和设计的难点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