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17 11:22:22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如何进行探究式习题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如何进行物理习题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习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关 键 词】 习题教学;探究性学习;新课程;自主学习

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习题教学也将会出现新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杜绝题海,精选精讲,创设一个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应用知识和提高素质、能力的环境。

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选取习题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明确的目标。为此,所选习题要精炼、准确、新颖,同时具有启发性,举一反三,切忌搞“题海战术”,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决某些问题的一些特殊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品质,学会排难纠错和综合运用知识。

一、习题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具有开放性或探究性的问题,采用讨论或探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独特、新颖的想法或见解,学生通过参加探究性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经常通过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例1:已知水平面光滑,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球质量为m,B球质量为M,A的初速度为v0,B静止,分析A、B球以后的运动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

(1)弹簧压缩到最短时,A、B两球的速度为多大?

(2)弹簧伸长最长时,A、B两球的速度为多大?

(3)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多大?

(4)弹簧伸长最长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多大?

(5)弹簧原长时,A、B两球的速度为多大?

(6)运动过程中B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7)运动过程中A的最小速度为多大?

变式:有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的小车总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下端水平,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块以水平初速度v0滑上小车,物块未由最高点滑出轨道,分析以后小球和小车的运动情况,请同学们仿照例1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学生们的问题:

(1)滑到最高点时物块的速度?

(2)物块能够滑到的最大高度?

(3)物块和车分离时两者的速度?

(4)若M=m,物块离开车时将做什么运动?

(5)若M>m,物块离开车时将做什么运动?

(6)若M<m,物块离开车时将做什么运动?

(7)若已知开始时刻物体距地面高度为H,求物体落地时与小车的距离为多少?若将物块未滑出轨道时就去掉呢?

(8)物块在离开车时,车的速度为多少?

(9)物块在离开车后将做什么运动?

(10)物块在离开车时,物块的速度为多少?

(11)物块离开车后,物块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多少?

(12)物块离开车后,物块能否回到小车?

同学们课下想一想这两道例题是一种什么模型?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到哪些共同的结论?每道例题又有什么不同?通过一题多问,一方面考查知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考查思维的连续性。以上两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达到用一把钥匙开一类锁的目的。

二、解题方法要注重灵活多样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1.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具有本质不同。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的体会。

2. 怎样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1)把题目文字表述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境;

(2)根据情境,分析、图示与解题有关的物理状态和过程;

(3)选择解题所需用的物理规律和研究对象;

(4)思考物理规律使用条件对本题情境的适合性;

(5)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参量,辨明哪些已知、哪些未知;

(6)寻找不同过程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物理量联系;

(7)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制约情况,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8)形成解题步骤的框架结构;

(9)分析解题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数学处理;

(10)反思答案的合理性,讨论答案的多解性。

(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

1. 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就是思考某一情境中物理量A发生某种变化时,在物理量C、D、E…等都不变的情况下物理量B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者物理量B、D、E…等都不变时物理量C又有怎样的结果?它实际上是对物理规律函数关系的思考。

2. 结合题意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能把物理规律、物理情境、物理条件、物理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制约情况来思考变量关系、因果关系,因此,它常常能发掘出解题的关键要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 根据物理量的制约关系,想象具体的物理情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习题分析要注意语言的有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

教师的语言要尽量改变过去文字刻板、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风格,体现出文句清新活泼,内容生动幽默,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使学生在探求物理奥秘的过程中,轻松建立立体化模型,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力量。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有这些:第一,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和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第二,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第三,能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总之,某些习题貌似不同而实质一样,也有一些习题貌似相同而实质却各异。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某题的练习,把其他方面知识中类似的题目相联系起来,要尽力抓住其相同的本质问题,寻找出解题中相同的处理方法和关键;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某题的练习来发现其区别,找出其本质的不同处。把知识化多为少,化生为熟,化难为易,使学生进行类比模拟,按性质归类,于异中求同,培养锻炼其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玉英. 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景春,王沛清. 物理习题教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 梁旭.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情趣的创设 下一篇: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