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矛盾

时间:2022-10-17 11:04:39

本我、自我、超我矛盾

【摘要】《呼啸山庄》自问世就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对于女主人公凯瑟琳悲剧的解析也是各执其说。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从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出发,从内心深层解析凯瑟琳一生悲剧的根源。为了追寻超我的凯瑟琳背叛了本我,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却因为摆脱不了心灵的拷问而遗憾离世了。

【关键词】呼啸山庄;精神分析法;矛盾

一、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作为十九世纪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呼》一直不为世人所理解,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是哪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竟然没有自杀?”(R.Crump,1848)。进入二十世纪,艾米莉的声誉蒸蒸日上,《呼》也被提高到了和莎士比亚戏剧相提并论的地位。它就像一个谜,让西方学者从各个方面去琢磨它,解释它。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希克厉因其扭曲的人格吸引了绝大多数的评论家。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以希克厉的爱――恨――复仇――人性复归来展开的,他既深爱着凯瑟琳,又因为她的无情抛弃而恨毒了她。然而追根溯源,希克厉的性格扭曲却是由凯瑟琳三重人格―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引发的。

王一川(2009)在书中提到“弗洛伊德提出了经典的“人格心理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构成。“自我”是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本我”,代表着理性和常识。“超我”是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自我”,它代表着道德和良知。由这三者构成的人格心理图景是动荡不安和冲突不已的。”

二、内容概要

凯瑟琳的童年应该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她淘气、任性,尽管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却做着一切她想做的事情。“她的精神总是像潮水那样高涨,一张嘴永远停不下来――唱着、笑着,谁不陪她唱、笑,就跟谁纠缠。”本该和大多数贵族家的小姐一样成为一名大家闺秀的凯瑟琳因为父亲的无暇顾及和他的早逝,变成了“下等人”希克历最好的伙伴。他们会在一清早奔向荒原度过一整天,全然不顾事后的惩罚。而对于凯瑟琳最重的惩罚竟然就是不允许她跟他一块。然而,就在他们第一次无意间闯入画眉山庄之后,凯瑟琳开始封闭起真实的本我。和呼啸山庄的原始相比,荒原另一边的画眉山庄就显得更加开化、文明程度更高。这里远离喧嚣,绿树成荫,周围的绿树成了阻挡外部狂风的天然屏障,画眉在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曲;田庄内的大花园,繁花锦簇,风景宜人;田庄的内部布置充溢着豪华、高雅、和谐、宁静的文明氛围。凯瑟琳在这里开始认同世俗文明。

在画眉山庄的五个礼拜里,凯瑟琳迅速从一个粗野的披头散发的小蛮子蜕变成一位大气派的贵人。无论从光鲜的衣着还是优雅的言谈举止,人们都很难把她与从前的那个野蛮丫头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林敦老夫人和她嫂子居功至伟。五个礼拜并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可是却让凯瑟琳看清了“现实规则”,她是小姐,必然要过贵族小姐的生活。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她已经开始认清现实,可是她内心对希克历的情感依然是那么浓厚。在她走进家门的第一时间,希克历仍然是她第一个想要见到的人,哪怕此时欧肖夫妇正焦急的注视着她。然而她的高贵却让希克历后退了,哪怕她肯纡尊降贵和他亲吻、握手,对他而言,这不是友情,反倒像施舍或者馈赠。

随着与林敦一家越来越多的接触,凯瑟琳思想中积淀的贵族本性被进一步激发,她逐渐被世俗的规约给调教成了一名贵妇人。文明社会中的财富、地位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她性格中的超我部分。希克历身上具有的“野性”已经不再被她认同,反而成为了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凯瑟琳的悲剧始于她对文明的觉醒。埃德加能提供她所需要的一切,名声、地位、金钱――一个女人的毕生追求。所以,她嫁给了埃德加,一名年轻、俊俏、富有的绅士。

三、本我、自我与超我矛盾

本我与超我在本质上说是绝然不同的,因而根本上来说两者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利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力量,超我总是试图去压制本我,出于本能,本我自然会反抗并试图毁灭超我。这一矛盾导致了凯瑟琳的悲剧。

带着原始野性的希克历是凯瑟琳的“本我”,她在和纳莉的对话中反复强调过这一点,而我爱他可不是因为他长的俊俏,纳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自个儿。不管咱们的灵魂,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他和我是同一个料子;”。希克历就是她第二个“我”,就是她全部人格的反射,凯瑟琳在希克历火热的灵魂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而文明、绅士的埃德加则象征着凯瑟琳的“超我”,她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欲望――金钱、地位、名声,一切她对文明社会的向往都能从他身上体现。她一边从灵魂里爱着和她拥有许多共同点的希克历,另一方面也爱着能带领她走入文明社会的埃德加,虽然她试图在这两者中寻找平衡点,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从一开始,矛盾就不可避免,“不用说,凯瑟琳一眼看出了她这两个朋友间的差别,当一个从这边进来,另一个从那边出去的时候。那鲜明的对比就象是一个触目凄凉、荒山起伏的产煤区,一霎时换成了一片青翠、肥沃的山谷;”。

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源于埃德加的求婚。毫无疑问,凯瑟琳和希克历深爱着彼此。然而,在接受了开化文明熏陶的凯瑟琳眼中,婚姻也许并不是只有爱情一种定义,她也可以是她通向富足、文明社会的一种渠道。所以,她接受了埃德加的求婚,也向纳莉承认了她是爱他的;她爱林敦,因为他年青,长得俊俏,满脸春风,爱慕她,富有,会让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可凯瑟琳却用手拍着自己 的额头和胸房,说“在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做错了。”她和林敦的婚姻表面看起来很幸福,可其实幸福的只有林敦一人而已,正如他们举行婚礼时,作者只用了一句“他只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带过了。

和林敦结婚,她拥有了尘世间的爱,然而那宁静的家庭生活并不能掩饰她内心的呼声,让她总是流露出若有所失的神情。此时的她才明白,和顺的画眉山庄只会束缚她的天性,希克历才是她精神上的“同类”,她对希克历深入骨髓的爱恋是林敦那世俗的爱不能比拟的。所以,希克历的回归使她如梦初醒。她发觉自己只是一个“陌生人的妻子”,她温暖的家,画眉山庄,一下子成了她流放的异乡。本该追随本我的她此刻仍然放不下已经拥有的一切,和超我间的又一次激烈冲突使得她心力交瘁,最终只得以离世告终。幸运的是,荒原上的两只游魂在远离了文明社会的束缚之后幸福的牵手了。

四、结语

一方面,凯瑟琳忠于自己的内心,深爱着希克历;另一方面,她又有着世俗女性对文明社会的向往,因此对于埃德加也有着一定的感情。而这两种情感的对冲体现在她三重人格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心态使得凯瑟琳一直在情人与丈夫之间,在两类不同爱情之间进行调和,以期求得一种妥协与融洽,但其间固有的强烈冲突又决定了这种努力的徒劳与破裂的最终爆发。当凯瑟琳第一次进入画眉山庄之后,她一步步远离纯真的“本我”,形成颇具文明的“自我”,进而完成对“超我”的追求。然而当她最终以婚姻的形式走入资本主义的文明殿堂之后,她的余生就在对“本我”的思念和执着中度过了。凯瑟琳的悲剧向世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社会女性,在爱情和金钱面前究竟该如何抉择?在作品的最后,两只荒原游魂结合的时候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终于本我的爱情才是永恒的爱情。人应该一方面受到社会的约束,一方面保持内心的纯洁,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英)Emily Bronte 著.呼啸山庄.方平译(1986).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陈瑛,熊欣.《呼啸山庄》凯瑟琳人物形象分析.鉴赏者,2008,03,101103

[3]贺道中.纠结于爱情与现实之旋涡而无法自拔的灵魂――浅析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作品研究,2012

[4]边芳玲.从凯瑟琳看《呼啸山庄》的性格悲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5(68)

[5]刘卫华.一个在自然与文明之间迷失自我的灵魂――《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情感历程透析.外国文学,2010,4(63)

[6]叶利荣.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

上一篇:论会计信息生成 下一篇:核动力院的经济合同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