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时间:2022-10-17 10:53:04

导学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摘要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导学案教学模式走入数学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知识理论有效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已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路标。本文通过探析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尽管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但是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导学案的设置分为准备学习、知识学习和习题巩固三个部分,在三个教学环节中,一旦课时内容较为复杂,理解公式逻辑和数学思维的要求就会升高,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和教学方向,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效果,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提高导学案教学模式利用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设置导学案典型数学案例,增强辅助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中的典型案例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考试中的重点,更是高中数学课本内容的精华所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导学案的着力点定位于典型案例。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大典型数学案例的设置篇幅,以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数学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思维,从而了解考试重点和知识精髓。例如:在进行“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函数y=(x-1)2与函数y=|x-1|-1的图象,(如图1和图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函数图象进行观察讨论,进而得到结论:函数y=(x-1)2与函数y=|x-1|-1的图像在x≥1时,y值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x≤1时,y值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这两个函数在定义域上不是增函数。利用这种典型函数案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增函数知识,且学生通过图象总结规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

二、对导学案进行梯度式设置,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导学案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将导学案混乱无序的内容,以梯度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帮助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又有助于帮助高层次学生发掘自身潜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即:低层次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公式,并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中层次学生要在低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公式解决较为综合性的三角函数问题;高层次学生则要在中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推导公式,并能灵活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三角函数问题。

三、在导学案中细化公式定理,优化学生逻辑思维

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导学案模式时,不仅要抓好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做好总结与反思,因此,教师必须在细化数学公式定理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数学方法和解题思路。为此,教师首先要将知识整理作为导学案的重点,将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细化整理和总结分析,为学生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习题,进而在讲解数学重点和难点时,将其对应地落实在数学问题中,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根据实际情设置辅导资料,集体式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置是以材料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集思广益,从课本延伸至课本外,以学生为中心,编写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导学案内容。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备课小组,从教研组的智慧结晶中,明确备课内容,进而根据其内容确定教学大纲。针对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以外,高中数学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活用课本内容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孙利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参考文献

[1]万林毅.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15(1):30.

[2]华文杰.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学周刊,2015,19(33):83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