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灰 18期

时间:2022-10-17 10:46:21

你要是一个穷人,说钱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们就不信你,以为是嫉妒。你要是一个富人,说同样的话,人们不但信你,还称赞你高风亮节。国人有个习惯,你要想评判一件事或是一个物品,你必得先拥有它。如欲评之,必先享之。

这话乍一听,挺对的。你想啊,要是一个饭店的大师傅,自己面黄肌瘦的,人们怎么能相信他的烹调手艺?要是一个教书的先生,连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了,人们还敢把学生送到他的私塾里去吗?

但细一想,又有些不对。世上的事,有许多是我们终生所尝试不了的。爆炸的世界每天向我们提供多少信息,新诞生的行业令人目不暇接。身体力行乃是前工业社会慢节奏的标本。古代只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可以成为一代文豪的坯子。今天你就是钻进航天飞机,只怕也看不全天下的大事。飞速旋转的世界使任何人都只能是某一部分的权威,对其他的领域瞠目结舌。

因为当过多年的医生,总记得一句“久病成医”的话。

仔细想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你要是得过感冒,下次再得同样病的时候,就要有经验得多。什么时候该吃药,什么时候该发汗,终是比没得过此病的人要沉着。

但又一想,不对了。感冒并不是疾病的全部,有许多更凶险的疾患是不可以一一品尝的。比如癌症,你如果不幸染上了,是听一个得过此病的病人的话,还是听医生的话?那个医生是没得过癌症的。

我想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以医生的话为准的。比如中国妇产科的泰斗林巧稚女士,并不曾结婚生子,但她赢得了无数病人的敬重,因为她凭借的是科学。

久病的确可以使人成医,使他成为那一种病现身说法的活标本。假如他是一个爱钻研的人,也许还会有所造诣。但是疾病的世界林林总总,并不是只局限于你所罹患的这一种或几种,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天下的疾病全搜罗在身。一个好的医生,不是得病得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历练出来的。假如一个人不断亲身得病,那么等待他的命运就不是成医,而是久病成灰了。

说了许多关于生病的话,只缘有感于国人太注重自身的经验,过分相信体验过此事的人的一面之词。更有甚者,竟到了假如你没有经历此事,就取消你的发言权的地步。

要取得评判钱的资格,自己必得有许多钱。要探讨女人的心扉,必得有情感上的罗曼史或者干脆就是妻妾成群的历程。

比如一部电影好不好看,我们总是太相信那个已经看了电影的记者或是评论家的话。哪怕这一次上了当,下一次还信他。国人多善良,以为上一次是他走了眼,这一回大约改好了吧?其实不然。他虽说吃过葡萄,但是说错了。即使下次他吃的是梨,我也不信他说的梨的滋味,而是宁可听一个没有吃过梨,但是研究过梨的学者的报告。

这个世界上以前发生的事少,现在发生的事多。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躬,可我们要对很多事情拿出自己的看法。听谁的?亲历过此事的人的话,可听,但不可全信。古人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的教诲。尤其是那个人的品行不好,说的话就更要打折扣了。

这看法大概偏颇。但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经验不但要从自身的经历取得,更要从研究过此事的专家那里获得。

一个得过最多品种疾病的人,医学知识也要少于医学院最蹩脚的学生。

当然有关医生责任心的问题,不在此例。

现代大工业文明带来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分类与社会分工对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重视普化知识与个体经验的风俗习惯、思想思维无疑具有涤荡一新的范式转换作用。此文所论,大旨在此。其所标举的乃是知识分类与社会分工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理性态度,明乎此则知“术业有专攻”且“学者无常师”之深义。

上一篇:守得住自己 下一篇:魅力细节 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