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转院校的特色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7 09:39:15

划转院校的特色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划转院校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是人们不断反思的问题。文章指出特色人才培养是划转院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对行业划转院校办学特色逐渐丧失原因的剖析,指出办学特色丧失的必然性和主客观原因,以及划转院校重构办学特色的客观基础,提出了特色人才培养是划转院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划转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127-05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个高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必须缜密思考的问题,更是行业划转院校需要面对的问题。所谓行业划转院校主要指中国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且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关于行业划转院校如何定位,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虽然已经摸索了十几年的时间,但目前仍有许多院校纠缠在划转后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困惑之中。因此,如何处理好传统人才培养优势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对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划转院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

关于行业划转院校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许多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现有划转院校问题的罗列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简单探讨上,而对于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行业院校究竟怎样建设和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研究却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划转院校这一特殊群体问题的深入剖析来探讨划转院校的特色构建,以期为一些尚在彷徨中或定位错误的划转院校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划转院校办学特色逐渐消失的原因

1993-2004年间,中国高教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71所高校中,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办高等教育的历史。通过改革,划转院校总体呈现“多学科化”和“去行业化”的趋势。为建立一流大学,划转院校纷纷形成由“单科性大学一综合性大学一研究型大学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线性发展思路。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划转院校基本消除了旧体制下学科单一、专业过窄等弊端,扩大了办学自,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由于划转院校开始向综合院校发展,形成千校一面局面,逐步丧失了办学特色及其优势,造成一些专业学生过盛而就业困难。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顶尖的大学和名校,越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在就业上能各得其所。划转院校办学特色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与原主管部门脱钩后的扩张冲动

行业院校划转到地方后,长期以来只能为行业培养人才的禁锢被打破,许多高校便有了扩张专业的冲动。扩招集中在计算机软件、金融类、管理类、贸易类等专业,而一些艰苦行业如煤炭、石油、矿业等专业急剧萎缩,甚至处于青黄不接状态。其结果是:一方面艰苦行业普遍和持续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扩招专业又急剧过剩,形成人才供需方面的结构性失衡。据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调查统计,2010年煤炭行业共需各类人才约12万人,而人才补充数量不足需求的40%。目前,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炭企业急需采矿专业人才。此外,通风、安全、选煤、煤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在紧缺范围之内。完全实行综合机械化采煤的企业拥有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9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人才仅占10.2%,有的矿务局已经连续多年引不来本科毕业生。据统计,目前煤炭行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全国煤矿平均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主要技术装备陈旧,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0~15年左右。一些地区的调查表明,很多企业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缺乏。人才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平衡,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又到职业学校学习技能的现象。当然,艰苦行业的人才短缺并不排除一些毕业生即使是专业对口也不愿到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就业的情况。

2 以扩招为契机将新学科建设作为新的增长点

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是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它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教学科研方向和优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划转院校在某个行业领域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以及与行业的天然联系,形成了特色显著、优势突出、具有行业特征的办学模式。随着高校隶属关系的调整,学校来自行业的建设资金、与行业合作进行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等办学资源不断减少,甚至丧失殆尽,这就迫使划转院校必须寻找新的办学资源。为此,划转院校以扩招为契机,纷纷将目光集中于“211”和“985”工程建设,因为进入“211”和“985”,就可以获得国家巨资投入,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还可以改善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划转院校纷纷减少传统优势学科的投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投放到新学科建设上。在利益导向下,划转院校开始建设综合性大学,对学科布局进行调整,出现了与其他高校校名趋同、学科趋同、专业趋同的“趋同化”现象。以“学校办综合”为特征,大而全、小而全成为高校的“时尚”。从西安8所高校的实际调研结果看,8所院校划转后几乎都变成了综合性大学(见表1)。

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名已看不出其行业特色。高校更名给用人单位带来了选择上的难度。在西安,名字里面有“科技”的大学不下五所,比如原来的西安矿业学院改为西安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改为陕西科技大学,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另外,校名趋同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此外,划转院校新建的一批专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差,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优势。基础理论学科薄弱、特色学科缺少相邻学科支撑、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等,使学校很难适应当前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整体化发展的趋势,难以承担和解决国家或行业重大战略性课题。

3 评价和预算拨款方式也迫使高校不得不建设综合大学

对高校的评价和预算拨款方式的压力是导致划转院校失去特色的客观原因。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一直面对的问题,也是形成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不可否认,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和预算拨款是大学办学的重要导向。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它是一所大学中相对最稳定的因素之一,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各大学都十分关注自己在大学排名中的位置,而大学排名又是依据一定的评价体系进行的,所以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有利于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各种大学排名,往往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如忽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员在学校中所占比重,只注重大学获得的人均科研经费数和科研经费总量的排名。这使一些学校为追求在排行榜中的名次,不管学科性质如何,将科研经费指标按职称下达给每个教师,并作为年终考核指标,成为上岗和晋级的依据。这就使一些教师忽视了教学质量,天天处在寻找科研经费的压力之下。此外,中国大学的财政拨款方式直接诱导高校的行为与办学本质发生偏离。中国的大学教育在体制上对教育部负责,受其严格的行政管制。在教育部监管和直接与财政拨款数额相关的利益导向下,大学竞争的是“985”、“211”或创新基地之类的项目,而不是直接面对市场,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确定学校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在这样的体制下,大学失去办学特色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划转院校重构办学特色的客观基础

过去,行业高等院校曾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学科优势,为国民经济中的具体行业建设与科技进步做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目前,行业划转院校要实现由主要向行业提供人才,向既为行业提供人才又为区域提供人才的地方院校转变,就必须重视原划转院校已有的客观基础。

1 行业特色是划转院校重构特色型大学的基础

所谓特色型大学,是指从教育理念出发,以高校自身优势教育资源为依托,围绕社会的人才需求,为社会特定行业或方面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特色型大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特点设置应用性学科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培养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划转院校的历史文化积淀、行业背景,是构建新型特色大学的基础。行业划转院校过去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其学科专业基本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优势学科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其人才培养以行业精英为目标,强调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为行业内的技术精英或管理骨干。三是注重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是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中心和国家的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智囊。”①行业划转院校的特色根源于行业,社会影响力在行业。行业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一些学科逐渐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积累了实力雄厚的行业科研基础与师资队伍。这些都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是重构新型特色院校的基础。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使这些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全局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划转院校如果盲目追求向综合化发展,放弃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比较优势将会丢失殆尽。因此,以向社会提供各行业所需人才为己任,继续发展自己的特色是行业划转院校重构特色型大学的基础。

2 拓宽专业和转型是行业划转院校建立新特色的途径

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行业精英,成为划转院校今后持续发展特色、适应社会人才需要的必然选择。但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而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生态思想拓宽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使新建立的学科与原有学科之间形成互动,学科之间既可以互为输入输出,彼此影响,互为营养,又可以交叉繁殖,产生新的学科。

划转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特色。所以划转院校既要保持在行业内的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又要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在相关领域内拓展新的学科,并且得到新的行业支撑。例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有意识地开设一些至今为止还没有被其他学校开设过的新专业,其中有些专业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则是在德国、本州或本地区范围内具有独一无二性。这些新设立的专业,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形成协调和互补,学科之间既能独立成长,又能相互联系。因此,利用现有的优势学科发展相关的优势学科,从而形成优势学科群。循序渐进,逐步在新兴专业和学科方向上,产生新的特色,使传统特色优势得到延伸,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困境。

三、划转院校特色人才的培养方向

1 清晰学科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划转院校既不能像综合性重点大学那样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校那样着重培养纯粹实务的操作型人才。特色型大学应在重视搭建通识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按照“强调基础、注重融合、拓展视野、开阔胸襟”的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保证课程结构合理,层次规范,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宽,使学生的知识转换与再学习能力得到加强,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加复合类、应用类课程的比重,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通过分流不断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逐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分别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以行业为依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着力点,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把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素质和能力。

2 建立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

做强优势学科,实现学科建设由行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变。划转院校大多具有相似的学科结构,对所服务行业景气度的依赖非常明显,因此,急需解决学科生态问题。划转院校原属行业部委办学,只设立行业需要的学科,当学校所服务的行业景气度下降时,所属学校就会跟着受到影响。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好的学科生态,应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考虑自身的学科优势,作为特色学科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例如巴黎矿业学校是法国最著名的工程师学校之一,随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单一矿业学科难以为继,因此逐渐发展成一所培养“通用”工程师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校。学科不在于多,关键在于强,建成良好的学科架构,特色型大学才能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同时加大对国家急需行业特殊专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除减免部分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措施外,在招生时改变目前按学校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对特殊艰苦行业单独划线,吸引学生报考和毕业后到相关行业工作,真正为行业所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强调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宗旨

学科建设要形成特色,必须强调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会功利性的侵入,使高等教育对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之间出现差异。“为社会服务”现已与“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相并列,成为现代大学的第三大使命。越来越多大学的成功实践表明,大学履行社会服务功能,不仅能增强大学发展的社会影响,而且能丰富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现代大学自身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学除了基础知识教育外,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性教育明显不足。相关调查表明,在企业最看重的就业能力要素中,“职业意识”以19.8%位居榜首,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仅以6.9%排在倒数第一位(鄂瑶,2010),远没有专业、技能等重要。因此,高校不仅要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更应使他们有就业的一技之长。

工程型人才培养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中国行业划转院校今后努力的方向。特色型大学的特色既是高校的立足之根,又是其竞争之本。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将对特色型大学的建立起到导向作用。由于“卓越计划”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使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可以培养“国际通用型工程人才”。因而行业划转院校重构的特色已不同于划转前的行业院校。

总之,划转院校要特别注重解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战略发展问题,走出“贪大求全”、追求综合性大学的误区,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目前,许多划转院校都已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院校,以此为契机发展特色教育,围绕特色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向社会提供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比较优势,探索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卓越、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E/B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29

[2]赵立莹等,传承与变革:划转院校特色大学建设的困境与超越[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

[3]陈丽杰,朱永林,划转院校建设的特征与策略[J],教育探索,2009,(8)

[4]罗承选,关于行业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地位与作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3)

[5]唐景莉,杨晨光,特色型大学如何做强行业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7-12-19

[6]韩高军,王存交,王忠,欧阳琼,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7]罗维东,新时期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8]储召生,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3-7-27

[9]李爱民,现状与问题:中国大学特色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10]田东平。特种院校的困境与特色发展之路[J]。阅江学刊,2010,(4)

[11]秦明,赵伯飞,龙建成,学科生态系统模型的建构和解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12]王亚杰,挑战与出路: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上一篇:社会救助法的程序价值及其法律机制完善 下一篇:普通师范院校师范生学习观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