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10-17 08:26:07

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作者简介:金美玲(1989―),女,朝鲜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学生,经济学硕士,单位:贵州大学,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摘 要:近十年来,中国的食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同时进口额也在增长,中国与欧盟之间的食品产业内贸易也愈加密切。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贸易差额(Trade Balance,TB)和单位价格差额(Unit Value Difference,UVD)两个指标将影响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本文对中国食品竞争力进行分类后发现,在一些产品中价格竞争力占主导地位,在另一些产品中质量竞争力占主导地位。同时,本文研究各项指标对各类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对竞争力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食品;出口竞争力;产业内贸易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加入WTO就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随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食品的出口也同样参与了激烈的国际竞争。自2001年以来,中国与欧盟之间食品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顺差缩小,直至出现逆差。

近年来,出口竞争力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数研究都是研究比较优势以及价格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运用价格和质量两种因素分析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探讨中国近十年来对欧盟食品出口增加的同时进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一、出口竞争力的内涵

从竞争的四个要素出发,我们可以对食品出口竞争力做如下界定:

第一,从竞争主体来看,食品出口竞争的主体是一国的食品。这里所说的食品采用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定义。根据SITC(Rev.2)的分类标准,食品包括:SITC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SITC第1类(饮料及烟类)以及SITC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

第二,从竞争对象来看,主要体现在对食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力主要分为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

第三,从竞争能力来看,食品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各竞争主体之间的实力差距。这种实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价格、质量、营销等方面。

第四,从竞争结果来看,食品出口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一国所生产的食品处于贸易顺差,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把食品出口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所生产的食品相对于其他国的食品在价格或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顺差,具有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Mark J.Gehlhar和Daniel H.Pick(Food Trade Balances and Unit Value: What Can They Reveal About Price Competition,2003)提出的方法,利用贸易差额(TB)和单位价格差额(UVD)对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类。该种方法是产业内贸易与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的有机结合。

贸易差额(TB)是出口额(Vx)与进口额(Vm)的差额,用以衡量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强弱。TB>0表示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强;TB

Category 1(竞争力类型一,简称类型一)代表价格竞争力强。类型一中,中国的食品出口单位价格低于进口单位价格,在价格上占有优势,产业内贸易额是顺差;Category 2(竞争力类型二,简称类型二)代表价格竞争力弱。类型二中,中国的食品出口单位价格高于进口单位价格,不具有价格优势,同时产业内贸易额是逆差;Category 3(竞争力类型三,简称类型三―)代表质量竞争力强。类型三中,中国食品出口单位价格高于进口单位价格,并且在产业内贸易中是顺差;Category 4(竞争力类型四,简称类型四)代表质量竞争力较弱,中国食品出口单位价格低于进口单位价格,但在产业内贸易中是逆差。

三、数据来源及分类

本文采用United Nations COMTRADE数据库的数据,因为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数据库,包含了从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统计范围涵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贸易流量。因此,United Nations COMTRADE数据库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中国与欧盟食品产业内贸易的数据。

本文食品分类采用SITC(Rev.2)标准。第一,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即按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第二,SITC(Rev.2)能够在四位代码的基础上对食品进行分类。

根据SITC(Rev.2)分类标准,在使用四位代码时,食品共包括122种产品。食品包括:SITC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SITC第1类(饮料及烟类)、以及SITC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

四、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从2001年至2010年,中国与欧盟的食品产业内贸易共包含66种产品。这些产品被分为四种竞争力类型。

类型一包括鱼(已处理或保存,包括鱼子酱)、大米、玉米(未加工)、谷类作物、通心粉、意大利面条和类似的产品、烘焙产品(如面包、饼干、蛋糕)、蔬菜产品、水果、果汁、天然蜂蜜、咖啡(未烘烤或释放的咖啡因)、茶、胡椒等。在此竞争力类型中,中国以价格优势抢占了市场。首先,类型一中的产品以原材料为主。例如:大米、玉米(未加工)、谷类作物等。其次,大部分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附加值较低。例如:天然蜂蜜等。最后,这些产品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

类型二中的产品主要有:牛奶、奶油、大麦、麦芽、精制糖、软饮料、麦芽啤酒、烟草制品、橄榄油、葵花籽油等。相对于类型一而言,类型二中的大部分产品加工程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欧盟是发达地区,生产技术比中国先进;二是欧盟的食品质量标准高于中国;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高产阶级人群逐渐增多,对于高质量的食品的需求增加。

类型三主要包括内脏、鱼片、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小麦粉、其他谷物粉、豆类、豌豆、扁豆和其他豆科植物、蔬菜、黄油、可可粉、麸皮、香烟等。类型三中所包含的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与欧盟食品产业内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单位价格高于进口单位价格,但仍然存在贸易顺差。这说明这些产品在质量、包装、售后服务、营销策略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些质量因素提升了其内在价格,使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货币购买。

类型四包括鲜鱼、麦芽精、果冻、果酱、人造蜂蜜、焦糖、巧克力及含可可的食物等。这些产品的出口单位价格低于进口单位价格,但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类型四中的产品与类型三存在内在联系,例如可可粉和巧克力。可可粉是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材料。中国以高于进口单位价格的出口单位价格出口可可粉,并获得了贸易顺差。但与此同时,中国以更高的进口单位价格进口欧盟的巧克力。这说明中国在原材料的加工方面处于劣势。

五、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来看,类型一、类型二和类型四的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而类别三的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低,线性相关程度较低。

由上表可知,随着贸易差额的增加,竞争力类型一变大;竞争力类型二随着产品单位价格差额的增加而减小;贸易差额与单位价格差额对竞争力类型三的影响不显著;竞争力类型四与贸易差额成负相关,贸易差额越大,质量竞争力越小。

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来看,竞争力类型一和竞争力类型二的拟合程度较好,价格和质量因素能够部分解释竞争力的大小;竞争力类型三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低,说明竞争力类型三与价格和质量因素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竞争力类型四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高,说明价格和质量与竞争力类型四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中国质量竞争力较弱的原因解释程度高。

由回归方程显示结果可知,在类型三中,出口单位价值与质量竞争力呈正相关,随着出口单位价值的增加,中国质量竞争力变大;进口额与质量竞争力成负相关,随着进口额的增加,中国质量竞争力变小。在类型四中,出口单位价格和进口单位价格与中国竞争力成正相关,随着二者的增加,中国质量竞争力变大。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与欧盟的食品产业内贸易为例,研究了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本文将出口竞争力分为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并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考察了价格和质量因素对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与欧盟的食品贸易既存在价格竞争,也存在质量竞争。在原材料贸易方面,在较长时间内中国食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较强。但是近年来由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价格越来越低,部分取代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对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依靠价格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容易为其他产品替代。在加工品方面,中国食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质量竞争力较弱。

价格和质量因素与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有相关性。在类型一中,贸易差额与价格竞争力呈正相关;而在类型二中,贸易差额与价格竞争力成负相关,单位价格差额与价格竞争力也呈负相关。在类型三中,出口单位价值与质量竞争力呈正相关,随着出口单位价值的增加,中国质量竞争力变大;进口额与质量竞争力成负相关,随着进口额的增加,中国质量竞争力变小。在类型四中,出口单位价格和进口单位价格与中国竞争力成正相关,随着二者的增加,中国质量竞争力变大。

为提升我国食品出口竞争力,我国应该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利用规模生产等方式控制成本,保持价格竞争优势。

第二,扶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笑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增长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 陆文聪, 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

[3] 高秀艳,高亢.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分析[J].企业经济,2012,(01).

[4] 张建清,宋士菁.中国与东盟产品竞争力比较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2005,(06).

[5] 孙叶平.美国提升大豆产业竞争力研究及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0,(04).

上一篇: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下一篇:浅谈我国对外贸易及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