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离退休综合征”

时间:2022-10-17 08:04:39

远离“离退休综合征”

老年人经过长期的生活磨练,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心理状态。离退休之后,由于所处环境和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容易引起情绪低落、精神苦闷等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大多数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适,能安然度过这个短暂的不适应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重新建立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但也不能忽略有这么一部分老年人,他们离退休后的不适应期较长,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偏离常态,甚至由此而引起其他疾病的发作,并严重影响健康,临床上将这种情况统称为“离退休综合征”。

一般地说,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变化要经历四个阶段:

期待期 自愿离退休者,常常以积极的心态期待离退休,具有愉快的心理,而被动离退休者,则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变化。

退休期 正式办理离退休手续,开始离开工作岗位,此时心理变化最为复杂:高兴、痛苦、感慨、留恋、思故。这一时期容易诱发“离退休综合征”。

适应期 克服离退休以后心理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逐渐习惯新的生活,安排好离退休以后的生活,建立新的生活秩序。这一时期若不能及时调整自己,是“离退休综合征”的好发期。

稳定期 巩固和适应新的生活秩序。

“离退休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一、 思想上不适应

离退休后,工作上由参与者变为旁观者,在思想上由积极状态变为消极状态,在精神上由有依托变为无依托,老人会在思想上出现空虚。

一些老年人刚离退休在家时过得还可以,觉得“没人管的日子真好”。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对这种闲散生活厌倦起来,产生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整天打不起精神,心烦,不想讲话,胃口也差了,好像生病似的。

思想上的空虚,在行为上可表现出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忧愁思虑,整天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兴趣索然;另一种是急躁易怒,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常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二、人际关系上不适应

离退休后,从集体的大范围转向家庭生活的小范围,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较高的动 态型转向交往圈子狭窄、活动减少的静态型,老人会产生一种封闭的感觉,很不适应。

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可表现为孤独自卑、狭隘多疑、忧郁烦躁。在一人独处时常常胡思乱想,深夜不眠而望天长叹,多梦、心悸,做事犹豫不决。

三、情绪上不适应

离退休后,情绪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波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机体,对身体造成危害。

如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还行,又有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于那些原先担任领导干部的老人来说,由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 “无官一身轻”后,情绪上往往波动较大,这种不良刺激如果长期存在,会引起机体在生理功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为动作软弱无力、脸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频率改变等影响身心健康的症状。

远离“离退休综合征”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远离“离退休综合征”,还得靠老人自己。离退休以后,要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老年价值观。要活到老,学到老,培养对生活的新兴趣,转移离退休后的不良情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学书法、绘画、摄影、园艺等。平时坚持适当的社会交往和文娱活动,使生活丰富多彩。

作为家人,对刚刚离退休的老人要从思想、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老人若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症状,家人要鼓励或陪同其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接受必要的治疗。

上一篇:测一测,生活中有没有不安全感 下一篇:走向大众化的a”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