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和学生情绪为中介

时间:2022-10-17 07:46:07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和学生情绪为中介

收稿日期:2013-08-13

作者简介:喻登科,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周荣,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涂国平,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330031)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71201072)和南昌大学校教改课题“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情绪为中介”的成果之一。 摘要:教学效果是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追求和优化的目标,而教师的合理安排对教学效果又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提出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互相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等三条假设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和发放问卷量表。经过模型拟合,发现教师安排确实通过影响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这条中介路径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关系并未得到验证。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为优化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教学效果;教师情绪;学生情绪课程安排是大学教务管理中一项重要而且繁重的工作[1],但目前的本科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大多数时候仅考虑到教室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冲突解决与合理利用问题,却很少从人文关怀或心理学角度考虑不同课程安排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高校在排课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比如高校在排课时往往要求杜绝重复排课、连排课等现象[2],但在科学合理的排课方式对本科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方面还是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持。在教师情绪研究方面,Osborn M、Little J.W、Leach C.W、Zembylas M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形成了教师情绪研究的个人内部心理特征、社会关系体验、权力关系与情绪规则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3]教师课程的合理安排会影响教师情绪,教师情绪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应该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量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和系数,为合理进行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假设

(一)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截面结构(即一个时间段内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时间结构(即连续的不同时间段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以及规模(一名教师为一个班级所讲专业课总量)、比率(一名教师为该班级授课数量与该班级专业课总量的比率)、密度(单位时间同一名教师为同一班级所授专业课时量)等。据调查,当一位教师频繁地出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同学面前时,学生对教师的厌烦感将逐渐增加,而新鲜感却逐渐下降。同样,当一位教师需要频繁地为同一个班级学生授课时,即使讲授的是不同课程,教师的责任感也会慢慢下降,而疲惫感会慢慢增加。即使是一位受到学生认可和尊崇的老师,如果他频繁出现在同一批同学面前授课,其被认可与尊崇的程度也会慢慢因学生忽视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本科专业课程在教师安排上规模、结构、密度等方面参数加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减而消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增规律。因此,本科专业课程如何安排教师,教师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安排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进而可能影响到教学效果。

假设1(H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会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1a: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H1b: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二)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相互影响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的情绪通过表情、手势、语调等外在表现牵动着学生的目光。一个不善于控制情绪的高校教师,他的情绪将弥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受到传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一系列动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4]如果教师情绪饱满,则课堂氛围良好;如果教师情绪低迷,则课堂氛围散漫。教师情绪通常通过教师授课的面部表情和语言特点来反映,积极、有力但又语速和缓的授课语言往往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5]依靠教师情绪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的教学手段。

大学阶段是人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大的时期。[6]据统计,很多大学生有不同程度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比如自卑、羞涩、愤怒、恐惧、厌恶、焦虑等,而且这种负面情绪会投射和传染,有可能扩大后直接影响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从而造成巨大影响。很多高校教师表示,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程可能取得非常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就在于班级文化不同。对于一个学生反馈、互动良好的班级,教师不仅能通过互动加强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从学生良好反馈中获得鼓励和自信,对教师自身也能形成一个正激励。而对于一个班风较差的班级,例如很多学生迟到、学生不愿听讲、学生起哄等,将直接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下降,教师与学生间达不成一致诉求,课堂效果就会较差。[7]

·课程与教学·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和学生情绪为中介 假设2(H2):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相互影响。

H2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2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三)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活动在本质上是情绪性的,教师的情绪劳动必然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8]饱满的教师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9],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情绪还能增强个人效能感,良好氛围中教学的教师通过感受到学生的鼓励而得到正激励[10],从而提升个人愉悦感和教学自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更具积极性、更主动和自信。而教师的不良情绪则不仅让教师自己丧失教学兴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一旦这种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教师又处于暴躁情绪下,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立和冲突[11],导致课堂教学的彻底失败。

当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将使得学生对教师授课产生厌恶或抵触心理,从一开始就排斥教师的授课,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具体表现上而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体现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张建荣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成绩等级学生在调控自我情绪和调控他人情绪两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12]陈瑞莉也提出,较高的学生情绪智力,将有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建立友善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3]

假设3(H3):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二、模型设计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采用截面结构、时间结构、规模、比率、密度等5个方面来测量,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都可以分别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来测量[14],而教学效果则可以用(课上的)师生互动、(课下的)师生关系、(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成就感和考试成绩等4个指标来考察。[15]其中,教师的积极情绪包括积极心境(普适性的形态积极平和)和积极情绪体验(偶然性的精神或心情舒畅)两个测量指标;教师的消极情绪包括情绪衰竭(讲课缺乏精神)、去个性化(讲课无个性、缺乏创新)和低个人成就感(讲课无法得到认同或成就感)三个测量指标。[16]而同时,学生的积极情绪包括认可度(对教师授课仅表示认可)、愉悦度(认为教师授课让人非常愉悦)、参与度(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三个层面;学生的消极情绪包括普适性厌恶度(就是不喜欢上课)、选择性厌恶度(不喜欢听该教师上课,认为他讲得不好)和抵触度(逃避上该教师的课,易于与教师起冲突)。

据此,可设计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测量模型,如图1所示。图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

三、问卷调查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的测量指标中,“教师安排”和“教师情绪”的变量题项是由教师回答的,而“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变量题项是由学生回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分别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对应关系,所以发放调查问卷时又应将学生与教师联合起来,合为一个组别来形成样本数据。调查问卷采用李可特5级量表形式,调查问卷的题项设计如表1所示。

在设计调查问卷并试测评后,采用如下方式开始正式的问卷发放工作:首先,从南昌大学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邀请到了150位专业课教师,让他们针对其正在上的一门专业课填写“教师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其次,让他们随机寻找班级上的一位学生,填写“学生调查问卷”中除“考试成绩”以外的所有题项;最后,在期末考试过后调查者打电话咨询教师获得填写问卷学生的成绩情况。补全所有问卷并回收(在回收学生问卷时,我们采取调查员直接回收而非主讲教师回收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因怕教师看到其题项答案而故意选择好答案的情形发生),将教师问卷和对应的学生问卷合为一个样本组别。问卷自发放至回收完全,历时半年,获得有效样本数据1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8.67%。各变量样本数据统计指标值如表2所示。

四、模型拟合

首先,采用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对教师安排、教师情绪、学生情绪、教学效果等四个潜变量的16项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EFA提取的因子与本文的初始假定完全符合,Bartlett’s球形检验在p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绝对拟合指数χ2/df 的值是1.72,小于2;RMSEA为0.02,小于0.05;GFI、AGFI分别为0.96、0.94,均大于0.90,这些绝对拟合度的数值说明模型的适配度良好。简约拟合度PNFI、PGFI分别为0.72、0.63,均大于0.50,表明模型整体比较简约。增值拟合度NFI、RFI、IFI、TLI、CFI也均大于0.90,表明假设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整体适配度较好。由此说明,模型的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标符合既定要求,提出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均优良。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本研究进行路径分析,检验模型的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结果如表5 所示。模型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a、H1b、H2a、H3a、H3b等5个假设,但拒绝了H2b。也就是说,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3,T值为-0.57。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状况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产生显著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师安排将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缓解教师与学生的消极情绪;(2)本科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逆向影响未得到验证;(3)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对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较高的积极情绪和较低的消极情绪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对策建议

综上可知,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通过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的中介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基本得到验证,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将通过情绪作用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各高校在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时除了要遵循效率优化原则以外,更要依循教师的情绪工作规律,务必从教师安排这个源头上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科学合理的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尽量降低教师对同一个班级连续授课的密度,高度协调不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课程安排情况,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比率,尽量避免教师与学生过重的教学或学习工作量。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适时开展专业课程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调查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存在不合理课程安排的教师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督导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反映,在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中增加对评教低分教师的原因分析,考察其是否受到不合理安排教师情况的影响。

(2)重点照顾教师情绪。对于部分教学工作相对较为繁重的教师,应考虑为其减负;对于教师安排不过来的情况,也要对相应的教师做适当的补偿,以协调这些教师的教学情绪。对于收入较低或家庭负担重的教师,要从生活上或事业上对其表示关怀,要保证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教师压力释放活动,通过娱乐和休闲来保证教师情绪的适时调整。要对教师的情绪调整进行引导和培训,增强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同时还要定时开展教师情绪测评工作,为情绪低落的教师职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兼顾考虑学生情绪。紧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密度和相关任课教师,保证学生对教师的新鲜感和信任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培训,强化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和控制能力;鼓励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与课下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做好学生情绪的测评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人格的健全。

(4)系统提升教学效果。统筹考虑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等软因素对教学效果的正负向影响;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时间、密度等方面兼顾考虑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务管理部门务必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工作;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做好情绪互动,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激励。

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样本都来自于一所大学,而且采用的是滚雪球这种非随机抽样方式,样本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量表的方式获得,而且有很多都是测量情绪和心理等不可观因素,这些情绪可能受教师与学生的当时状态影响较大,数据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调查问卷匹配时,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学生的样本数量相对而言并不太够。后续研究我们将扩大取样范围,增加一些客观可测因素,并希望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关系量表来扩大样本数量,以建立更具质量的测量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假设的有效性,为统筹考虑教师安排、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关系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宏.教务管理课程安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江亭.以人为本——优化大学课程安排及调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164.

[3]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77-82.

[4]黄春丽.浅论教师情绪的起因及调节策略[J].考试周刊,2009(2):24-25.

[5]李晓玲.关于教师言语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影响的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7 (4):52-53.

[6]杨俊峰.加强学生情绪管理,培养学生情绪智力[J].知识窗,2010(12):19.

[7]刘英.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姬兴华.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的关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1-93.

[9]葛军国.教师情绪的饱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J].新课程(教研),2010(5):7.

[10]陈秀敏.教师情绪表现与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 672- 674.

[11]贲丽娜.谈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4):81-82.

[12]张建荣,陈树婷,何贤晨,陈定湾.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基于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8(9):119-128.

[13]陈瑞莉.论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6-49.

[14]张枝梅,崔纪周.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州大学学报,1999(3):62-63.

[15]孟庆茂,刘红云.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维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 (4):617-619.

[16]杜娟.高校教师积极情绪、个人资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