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时间:2022-10-17 06:42:23

38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厦门市妇幼保建院,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8例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气胸患儿肺部都有原发性疾病,13例因有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而使用气囊复苏史,18例在正压通气时发生。38例中行胸膛闭式引流25例;治愈25例,好转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护理重点包括加强病情观察、气胸的判断,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配合及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结论:熟练新生儿复苏操作规范,配合医生加强呼吸机的管理,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是防治新生儿气胸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气胸;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65-02

新生儿气胸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机械通气、肺部严重疾病的患儿中并不少见。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气胸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31例,女7例。早产儿15例,足月儿23例;其中2例患儿发生2次气胸。发生部位在右侧26例,左侧9例,双侧3例。肺压缩

1.2原发病

肺透明膜病1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吸入性肺炎6例,感染性肺炎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湿肺1例。

1.3发病诱因

因发生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而用气囊面罩加压给氧3例,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1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气胸发病率3.9%),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7例(NCPAP患儿气胸发病率1.2%),无明确诱因7例。

1.4临床特征

本组13例有窒息复苏史的气胸患儿,肺压缩程度

1.5治疗及转归

气胸的治疗原则是少量积气、症状轻,多采用保守治疗,对于大量积气时应立即排气减压,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并发症[1];病情严重者,一开始即放置胸管引流,尽快缓解气胸对胸腔脏器的压迫,挽救患儿生命[2]。主要治疗方法:①胸腔闭式引流:25例肺压缩≥30%,用6号带针胸管(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锁骨中线患侧第2肋间穿刺成功后接一次性闭式负压吸引水封瓶(天台县双星医疗器械厂生产)闭式引流;②呼吸机治疗:11例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气胸者继续机械通气治疗,14例诊断为气胸后因病情危重而上呼吸机治疗。本组3例在常频机械通气中出现严重张力性气胸合并纵隔气肿,改用高频震荡通气;③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给予1~2种抗生素抗感染、氧疗、对症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④转归:治愈25例,好转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

2临床观察与护理

2.1加强病情观察

早期发现及处理气胸征兆:对有窒息复苏史、机械通气、NCPAP、早产儿合并肺部感染及足月剖宫产分娩的小儿,需加病情观察,早期发现及处理气胸征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仔细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突发持续青紫、SPO2急剧降低、血压下降、局部胸廓膨隆、叩诊鼓音,呼吸音减低、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不合拍,心音遥远或移位、皮下气肿等气胸症状出现。如发现上述表现应及时通知医师,在排除脱管、堵管及原发病恶化等原因后,立即摄床旁X线胸片,以明确诊断及时作出相应处理。病情观察非常重要,本组38例中36例发现及时,得到及时治疗处理,2例因发现较晚,并发皮下气肿才引起重视,经积极抢救处理,无效死亡。

2.2急救配合

一旦发生新生儿气胸,肺受压萎缩明显,同时静脉回流受阻,严重干扰气体交换和降低心排出量,若有纵膈移位时,更加重上述变化,是危及患儿生命的急症,及时发现,立即采取降低胸内压的措施尤为重要[3]。本组25例患儿肺压缩≥30%,明确诊断后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以降低胸内压。当发生气胸时,护士需在最短时间内备齐抢救用物及药物,如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胸腔穿刺包、配备1:10000肾上腺素1支,并置急救车于一旁。置患儿于抢救台上,取头高足低仰卧位,协助医生在无菌操作下立即行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成功后接水封瓶闭式引流。术中应严密观察病情,重点观察呼吸、心率、血压、SPO2、水封瓶水柱波动及气泡溢出情况。术后常规摄床边X线胸片确定引流管位置。

2.3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2.3.1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引流管因阻塞、扭曲、受压、折叠、脱出等原因造成的引流不畅。定时挤压引流管,每隔2h自上而下向水封瓶方向挤压,防止血块堵塞,观察水封瓶中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情况,若水柱波动不明显或无波动,但患者呼吸困难无好转,提示引流管有被阻塞的可能,应及时检查原因,给予调整或重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保证胸管固定牢固,防止脱出,患儿翻身、叩背或搬运时应严防管道牵拉,必要时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患儿翻身、叩背或搬运后应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或受压。水封瓶牢固安置于抢救台架上,液面要低于引流部位60cm以上,水封瓶长管插入水面下2cm,防止水封瓶倾倒牵拉引流管[4]。

2.3.2保持引流系统密闭与无菌

引流系统必须保证处于密闭状态,保证胸管固定牢固、各个接头连接紧密,防止脱落。始终保持水封瓶液面低于胸腔平面60cm,水封瓶及瓶内灭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1次,更换水封瓶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用双钳夹紧近心端管道,引流装置处理稳妥后再松钳,严防气体进入及液体逆流入胸腔。皮肤切口处应每日用碘伏消毒后无菌敷料覆盖,观察切口处固定线是否脱落,以及有无红肿、渗液等炎性症状。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2.3.3拔管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后,患儿呼吸困难改善,血气分析恢复正常,X线示肺复张,引流管内无气泡逸出,予夹管观察24h,复查X线示气胸已吸收,可拔除胸管。由于6号带针胸管外径只有3.0mm,拔管后皮肤伤口小,不需凡士林油纱布覆盖,用自粘伤口敷料粘贴即可。拔管后24h内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症状。本组25例患儿,其中4例因放弃治疗拔管;21例胸腔闭式引流平均时间43h,最短20h,最长84h,均未并发脓胸、血胸、感染,拔管后皮肤伤口3~4d愈合,不留疤痕,效果满意。

2.4加强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4.1氧疗及机械通气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给予机械通气或鼻导管给氧。11例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气胸者继续行机械通气治疗,14例诊断为气胸后因病情危重而上呼吸机治疗;本组3例在常频机械通气中出现严重张力性气胸合并纵隔气肿,改用高频震荡通气;13例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浓度为24%~35%。护士应配合医生加强呼吸机管理,及时调整通气模式与参数,用80%~100%氧吸入加快间质氮排出,促进肺气肿吸收,并应用镇静剂避免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机械通气选用压力型通气方式,通气频率35~40次min,PIP

2.4.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部分肺被压缩,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机体对气体的需要,需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吸痰。吸痰由有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吸痰管插入深度勿过隆突,压力

3气胸的预防

气胸增加了死亡的危险性,亦是脑瘫的高危因素之一,故预防其发生尤为重要。本组病例中13例(34%)因有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而使用气囊复苏后发生,18(47%)例在正压通气时发生。其预防关键在于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避免早产及过期产,防止宫内及分娩时窒息,生后呼吸道的吸入物如胎粪应及时吸出;熟练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操作规程,气囊加压给氧时,最好接压力计,不可用力过大;避免气管插管过深或反复插管损伤;机械通气治疗中,宜采用较高的频率(40~50次/min)、较低的气道峰压(15~25cmH2O)和呼气末正压(2~5cmH2O),且应严密监护,根据患儿的情况、临床反应、血气结果、肺顺应性及时调节参数,尽量使患儿保持安静,对疑似病例应动态观察,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1-454.

[2]陈宏香,张文明,江栋昌.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1):61-62.

[3]郑琴,刘天福,张梦桃.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急救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06-607.

[4]祝益民,刘瑞冰.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51.

[5]周晓光,肖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3-237.

上一篇:发酵型黄芪制剂“芪酵粉”对CTX模型鼠减毒作用... 下一篇:温冷酒精擦浴对高热患儿降温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