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农信社绩效改革:基于Yaron业绩评估框架

时间:2022-10-17 05:06:37

张掖农信社绩效改革:基于Yaron业绩评估框架

2003年开始试点的农信社改革,带来了农信社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基于Yaron业绩评估框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改革的成效得出了初步检验结果,并对未来的配套政策和后续改革提供建议和思路。Yaron理论首先假设农村金融机构业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改革政策这一变量,这是因为除改革因素外,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条件等因素比较平稳,这个假设与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处的外部环境基本吻合。而且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所包括的“目标客户的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性”两个基本指标,能够度量农村信用社实现改革目标的过程。鉴于此,本文选用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评估。

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

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

该框架包括目标客户的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性两个基本指标。覆盖面指标反映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目标客户、满足目标客户的程度,既能衡量深度(所服务客户的类型),又能衡量广度(利用不同方法所服务的客户数量),能够体现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前后的支农服务状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用复合指标补贴依赖指数(SDI)衡量。该指标表示农村信用社在其持续经营中对补助金的依赖程度,可理解为去除补贴后农村信用社需要提高的以维持其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利率水平。补贴依赖指数为表示将平均贷款利率普遍增加一倍才可以取消补贴:补贴依赖指数为零或负数,表明其年度利润等于或超过该年度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补贴,农村信用社已经实现完全的持续性。SDI指标充分考虑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其经营中的社会成本和存在的困难,亦能避免一般财务指标的缺陷。另外,具体指标可以根据评估需要以及评估主体的特点进行选择。

覆盖面指标的选择

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求和发展特点,本文选取以下指标来反映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1)资产规模: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2)存贷款规模及增长率:反映农村信用社与所有客户交易的规模。其规模越大,服务客户的数量就越多。(3)贷款结构:反映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以及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深度,包括农业贷款、农户贷款等相关指标。(4)贷款条款:反映农村信用社向主要客户群的贷款方式及其效果。贷款的条件越简单、程序越简便,客户的金融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金融服务的质量就越高。(5)交易成本:反映农村信用社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该指标能够影响客户获得金融服务所付出的成本,本文用每百元贷款所分摊的营业费用进行计算。(6)平均贷款额和贷款额度范围:反映了农信社对于农民的支持力度。(7)营业所和员工数:反映了农信社的支农广度及其对于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补贴依赖指数(SDI)指标的调整

本文计算补贴依赖指数时采用Yaron (1992)的模型,并根据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作了如下调整:

SDI=农村信用社所获年净补贴/年均利息收人={A(m-c)+[(E*m)-P]+k}/LP*I

A:从央行获得的低息和无息再贷款的平均余额= (业务状况表上向央行借入支农再贷款年初余额+年末余额)/2。

m:社会机会成本,可以用平均存款利率代替,为便于计算,本文用年累计利息支出/各项存款余额。

C:实际支付的借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向央行支付的支农再贷款利息支出/A。

E:平均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年初数+年末数)/2。

P:税前利润。税前利润=损益表中的利润总额-损益表中反映的呆账准备增量。

K:收入捐赠与费用折扣之和。

从张掖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从未获得额外的收入捐赠,只是根据改革政策,享受到税收减免、保值贴保息和专项票据利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本文K取减免费用。LP*I: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入所得。

基于Yaron的分析

从张掖市六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看,历经了2005年专项票据发行阶段、2007〜2008年专项票据兑付阶段和2008年9月以来的专项票据兑付后阶段,因此本文选取2003〜2008年期间进行分析,此期间包括了农信社改革的三个关键时期,数据具有比较价值。

目标客户覆盖指标

服务的广度

自2003年改革以来,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膨胀,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资产达51.56亿元,为2003年(改革前)的3倍左右。从资产结构看,贷款成为资产中占比最大的项目,且呈持续走高趋势,表明贷款对资产规模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也明显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能力也大大提高。2004年以来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规模大幅增长,改革后,2005〜2008年兑付阶段,存款增速分别为27.56%、28.26%、30.23%和35.89%,有力地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为其扩大信贷投放奠定了基础(见表1)。

2005〜2008年票据的发行和兑付阶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较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明显,2008年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和农业贷款年均增幅分别达22.38%、17.76%,尤其在2005〜2008年的专项票据发行、兑付阶段,农业贷款增速有明显提高。可以判断,在此期间的制度推动和激励作用非常明显。截至2008年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农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003年的3.28、2.51和2.23倍。

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业所和员工数量也自2003年改革后有明显的增加(见表2),尤其是从2005年的票据发行阶段开始,比2004年增长42%。

服务的深度

自2003年改革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在贷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平均高达75%以上。其走势虽然呈现一定程度的先扬后抑,如在2008年指标有所回落,但仍是贷款中份额最大的部分,且农户贷款年均增幅达17%左右。从贷款农户的覆盖面来看,贷款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50%以上。2008年的贷款农户数比2003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贷款的品种来看,自改革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也日渐丰富,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的多样化贷款需求。担保形式并未有变动,但担保的品种开始有所创新,如改革后新推出的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公务员保证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安居工程贷款和最高循环额度贷款等。从贷款的授信额度来讲,改革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在3000元到1万元,而改革后,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的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在5000元到5万元,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的贷款需求。(见表3)

服务的质量

2003年以来,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大了信用村(乡、镇)、信用户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行“三信工程”,使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可直接在柜台办理贷款,实现了随用随贷;同时,农村信用社还针对农村经济主体发展状况陆续推出了“担保联合体”贷款、“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贷款的回收率基本在96%左右,较之前有很大改善。贷款规模的扩张并没有大幅增加农村信用社的交易成本,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农村信用社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正向激励措施,以及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等,造成交易成本较改革前有所增加,但整体上看每百元贷款所分摊的营业费用呈持续走低态势。

可持续性指标

根据上面公式,我们搜集了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3年到2008年的财务指标(见表4),进行对补贴依赖指数(SDI)进行了计算(计算过程略),结果如表5所示。2003年以来,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SDI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在2007年票据置换以后,SDI值开始为负数,这表明在改革推动下,一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已经实现了可持续性,且持续性不断增强,即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降低平均贷款利率、取消所有的补贴,其贷款业务发展仍能保持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风险状况的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机制转换与效益增长的联动,通过借助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有效实现了资产升级,大大增强了消化历史包袱的能力。截至2008年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年亏损挂账已弥补完毕。

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张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度、广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存款、贷款和农业贷款的规模方面均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在中国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针对农村的具体现状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模式,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确保农村的金融资源能够真正的回流农村而带来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SDI补贴依赖指数的测算结果说明,近几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补贴依赖的程度在不断降低,说明通过票据置换后,资产升级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带来了有效和持续的经济收益,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促进了长期经济利益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9月之前我国的经济总体上处于上行阶段,这其中经济周期处于上行阶段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未剔除,这是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我们还需看到,2007年专项票据陆续兑付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增速,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占比等指标也出现了一定的回落,这可能与2008年的信贷规模调控有关,同时也与在支农和商业化的多重目标下的逆向选择有关。为此,本文的主要建议如下。

建立政策配套机制。地方政府应对支农贷款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损失补偿等优惠政策;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不应局限于弥补支农资金缺口,更应发挥政策导向和引流作用。以及对涉农票据实行差别的再贴现率等,吸引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贷款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营与支持“三农”在实践中的统一。

建立后续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特种存款等手段。加大农村信用社偏离改革方向的机会成本,以推动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切实建立深化改革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上一篇:ISDA主协议的三项制度基础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 下一篇: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