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该有?

时间:2022-10-17 05:04:24

周国正,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后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并曾于日本京都大学研修。学术与兴趣主要为汉语语法及儒家思想,此外,亦关注香港中小学语文教育并参与香港教育局课程设计及改革工作。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硕士课程主任。

中学时老师教作文,要求用字精练。最常引的例子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原本是“过、到”等等的,意思是那个意思了,但说得抽象,一用“绿”,立刻由虚而实,既隐含了原来的“过、到”,又加上具象可见的颜色,眼前盈盈春景,意态全出,当然高明多了。

精练是精练,但谈何容易;退而求其次,只要求精简,删削浮词。什么是浮词?有之不见其用,无之不减其意者也。我见过的例子是《幕府燕闻录》所载的欧阳修故事。

据说欧阳修一天和同僚数人出行,路上看到有匹马发狂乱跑,把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是文坛祭酒,就借着这个机会考考他的后辈,叫他们把这事记下来。

甲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乙说:有犬死奔马之下。

丙说: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丁说:有犬卧通衢,马逸而死之。

欧阳修听后颇不以为然,幽他们一默:这样唠叨,五代史不知要写到何年何月了!跟着金声玉振吐出这几个字:“逸马毙犬于道。”我们那时年少无知,觉得欧阳修真的不愧高手,既细致准确,又不能再减一字,可谓精简之极。

年事渐长,加上习染了孟子的毛病,就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其他几种写法,详略不同,各有取舍,很难说哪个是浮词,唯一说不出所以然的是个“有”字。不过,问题正在这里,欧阳修的同僚,虽说后学晚辈,必然也是饱学之士,道德文章,前半不知如何,后半当然是好的,何以若合符契都用上同一个浮词?这个“有”是否真的不该有?

其实“人来了”和“有人来了”两句中的“人”很不一样。前者是听者所知的某个人,譬如你约了老王,我说“人来了”,指的就是老王,译成英语就是“that guy is coming”。后者则是听者所不知的随便某个人,英语是“there is a guy coming”。汉语“有”字,功能之一就是显示所说的事物属于不定指(indefinte)。

事件中的犬马,正正就是读者(即听者)所未确知的,所以要加上“有”字。欧阳修《秋声赋》首两句“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用的何尝不是这个“有”!欧阳修何以自解?其实何须自解,《论语》首篇,《学而》首节“有朋自远方来”不就为我们立下千古典范了吗!

上一篇:《新语文教学研究》“新”在何处? 下一篇:执着地奔跑在新语文教学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