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父遗产难继承,本刊援助惠及重庆孤儿

时间:2022-10-17 12:04:51

彭晓华年仅13岁,却先后经历了家庭离异、至亲先后去世的惨痛,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彭晓华的生父因车祸去世后,彭晓华在其祖父的带领下,通过法律援助向继母讨要生父遗产的继承权,继母却提起反诉,他的维权之路一度陷入了迷茫。

一筹莫展的彭晓华经人指点,拨通了本刊全国法律援助网特聘记者援助团的热线电话,寻求帮助――

疑惑丛生:

主张遗产继承权反成被告

彭晓华1998年10月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从小聪明可爱,备受父母呵护关爱。2001年6月,父亲彭勃与母亲周爱芳因感情不和离婚,3岁的彭晓华判归母亲抚养。离婚时,彭勃几乎是净身出户,将仅有的一处房产留给了周美芳。

离婚后,周美芳一边带着彭晓华,一边打工挣钱,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03年,她因罹患胃癌撒手西去。临终前,她将年仅5岁的儿子托付给彭晓华的爷爷彭太松抚养。她一再嘱托:“晓华的抚养权虽然归了我,但我将不久于人世,他毕竟是彭家的血脉,你们一定要好好把他培养成人。”彭太松含泪点头。

彭勃离婚后不久,就与同事李莉坠入爱河,重组了家庭。李莉精明能干,上班之余与彭勃一道做起了小生意,并以超前的眼光,在云阳小城以40多万元的价格购置了两套住房和一间门面房。这几年,这几处房产的总价值已近100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3月的一天,彭勃开着摩托车载着李莉外出时,不慎发生车祸,彭勃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终因抢救无效而宣告死亡。李莉的左臂与左腿也伤势严重,住院三个月后,伤情虽被治愈,却落下了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后经医疗机构鉴定为一处九级伤残,一处十级伤残。

彭勃出车祸的那一年,彭晓华才9岁,尽管彭勃另组了家庭,但他对儿子仍然十分关爱,时不时地给儿子买衣服、送去好吃的。得知父亲身亡的消息后,彭晓华哭得死去活来,彭勃的父亲彭太松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伤痛欲绝,受此刺激,身体也每况愈下。

料理完彭勃的后事,彭太松多次带着彭晓华向李莉主张彭勃的遗产继承权。然而,李莉却始终不肯给予,双方发生纠纷。彭太松一怒之下,于2008年9月向云阳县人民法院提讼,要求李莉给予他和孙子理应继承的遗产。

法院经过两次开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规定,拟判定彭太松与彭晓华的诉讼请求合法合情合理,可以主张彭勃的遗产权。但是在2009年9月的第三次开庭时,却风云突变――李莉以交通事故赔偿为由,向彭太松提起反诉!

原来,交通事故发生后,云阳县交警部门认定,彭勃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李莉无责。李莉在中认为,她在抢救彭勃以及自己的治疗中,花费了20多万元治疗费,还落下了后遗症,应当获得事故赔偿20余万元。鉴于夫妻的共同财产,她理所当然地拥有50%的自有财产,另50%的财产虽然属于彭勃,但除去她的继承部分以及抢救、治疗、赔偿等费用,这部分财产已不足以支付。因此,她向法院提请反诉:一是彭勃的遗产彭太松与彭晓华不能继承;二是遗产不足支付的部分由彭太松补足。

法院经过庭外调查及查看李莉提供的各种证据,认定李莉的反诉合法有效。因此,法院根据有关规定中止了遗产继承权案的审判。

打官司非但没有主张到遗产继承权,反而背上了几万元的索赔要求,彭太松怎么也想不通。他带着彭晓华四处奔波,讨要说法,但一直无果。2011年3月,忧愤交加的彭太松因病去世。

去世之前,彭太松紧紧拉着孙子的手含泪说道:“晓华,爷爷这一走,你更加孤单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说到这儿,他又转过头,对老伴说:“一定要帮晓华讨要到遗产,如果讨要到,这些钱就留给晓华上学……”话未说完,彭太松一口气接不上来,溘然去世。

彭晓华是一个孤儿,又是一个未成年人,他如何争得父亲的遗产呢?走投无路之下,彭晓华经好心邻居的指点,拨通了本刊司法援助电话,请求帮助。

本刊援助:

冰冷法律VS温暖人情

接到彭晓华的求助电话后,本刊特约记者立即行动。经过多方联系,记者委托重庆市政法委组宣处工作人员刘丽严前往彭晓华的家中,了解整个案情的前因后果。

彭晓华住着爷爷留下的窄小公房,室内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物件。彭晓华的奶奶泪水涟涟地向工作人员哭诉:“我们没有收入来源,不要说供晓华上学,就是维持起码的生活也成问题啊。”

同时,本刊特约记者还了解到,彭太松生前曾向云阳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过法律援助,法援中心指派陈磊律师负责该援助案件,但随着主要当事人彭太松的去世,案子也陷入了僵局。

鉴于这一情况,本刊特约记者将彭晓华所面临的困境转告云阳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郭可明,郭可明十分重视,与陈磊律师几经协商,决定重启法律援助行动,为彭晓华争取到合法的继承权。

本刊特约记者积极配合,经过对案情的分析,如果单刀直入,从法理上来突破很难,因为李莉提起的反诉也有法律依据,得到法律的支持。唯一的突破点只能放在以情感来打动李莉。为此,本刊特约记者迅速行动,采取“攻坚、内围攻心”的办法,配合陈磊律师约请李莉的亲属、朋友,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请他们帮助彭晓华说情。

工作做通后,记者与陈律师紧接着与李莉进行接触。陈磊律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诚恳地说道:“你和彭勃是有真感情的,彭晓华是彭勃的唯一儿子,爱屋及乌,你理当对彭晓华现在的困境给予同情才对。”经过几个小时的交心,李莉终于松了口,同意撤诉,并且答应给予彭晓华一定的经济补偿。

2011年11月20日,经过司法调解,李莉同意支付彭晓华15300元,李莉与彭勃的共有财产归李莉所有。11月24日,彭晓华顺利领到了李莉给付的所有钱款,这些钱款将由彭晓华的新监护人――其姑姑(彭勃的妹妹)代管。她表示:“这些钱将一分不留地用到彭晓华的上学与生活上,如果不够,我将垫钱来给付。我一定要把彭晓华培养成才,以告慰哥哥的在天之灵。”

律师点评:

各让一步真情归

针对此案,重庆市云阳县陈磊律师点评道:该案有三个特殊性,第一是案情十分曲折。彭晓华父母离婚、在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因车祸去世。在维权中,他的爷爷又患病去世。3个至亲相继离世,一方面,让人同情彭晓华遭遇之悲惨,另一方面,维权的主体相对缺失,给维权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二是案情节外生枝。本来,彭晓华与其爷爷彭太松主张彭勃死亡后的遗产案,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可是在本案中,李莉也是一个受害者,她的反诉同样有法、有理;第三是案情久拖不决。在法理上双方针锋相对,诉诸公堂,两方都认为自己有理,在司法调解中不肯让步,致使案情一拖再拖,前后历经4年时间,而拖的时间越长,给司法调解带来的难度就越大。

陈磊律师最后感慨地说:“法律虽然是冰冷的,但对所有的案子不能一视同仁,比如彭晓华案,如果光从法理上来硬顶,案子就会走进死胡同。而这个案子最终圆满解决,则是法理与情理的相互融合,这既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人性化原则,同时也折射出,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并没有沦落到唯钱是举的地步!”

(文中李莉与彭晓华为化名)

上一篇:未婚妻悄悄堕胎,准新郎怒讨生育权 下一篇:善筑者高文:迈过艰难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