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南京香港微电影训练营教学心得

时间:2022-10-17 10:32:21

2014南京香港微电影训练营教学心得

数字摄影器材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轻便型的摄影器材纷纷上市,乃至于具备影像拍摄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都成为微电影短片的创作工具。年轻世代的影音创作者,对于影像创作,在数字摄影器材成为一种主流工具的前提下,更是透过想象力的具体实践,发展出无穷的创意。

法国电影导演亚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 )提出“摄影机钢笔论”(Camera-stylo))的说法,以文字书写的概念,来说明影像叙事结构的形成。借用此说法,“摄影机像笔一样”的概念,对比于当代数字摄影器材轻简化的发展,其所带来的,给年轻世代影像工作者面对影像创作时,所能拥有的自由与便利,提供合适的理论基础,也让年轻世代影像创作者,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影像积累的现象,可以被比拟为“影像如同文字书写”一样,让影像作为普遍化的语述工具,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必备基础能力的可能开端。

源起于广告商业用途,具有置入性营销性格的“微电影(micro movie)”,近年来成为影像创作区块里的新现象。与其同源同本的“短片(short film)”创作相比,微电影因为其与商业结合的特定背景因素,反倒让年轻世代的创作者,容易透过与商业机制的相结合,找寻到影片制作的预算,进行个人创作意图的展现。姑且不论影像创作的纯粹度与理想实现,是否会因为商业意图的做为前提,而受到影响,但排除以影像制作作为专业的工作者而论,微电影的出现,对于影像实践机会的提供,倒是为年轻世代的影像工作者,在尚未能获得更庞大资源以前,制造许多可以实习与崭露头角的机会。

另一方面,因为微电影的商业性格,虽然其也以“广告(advertising)”为主要企图,但和传统上在电视或电影媒体播放的广告片,短则数十秒,长则两三分钟,也有规格上的差异。由于新媒体――网络(internet)的发展,广告影片播放的长度,不受原本在传统媒体上相对高昂播出成本的限制,因而拥有较宽松的篇幅。做为影像创作,片长略长的微电影,自然给予制作者较多的篇幅用以结构一个完整的故事,经营剧情张力,同时也能结合商业资源,发挥原本短片规格在电影创作探索上,所欲达到的基本目的。换言之,微电影让年轻世代的影像工作者,在影像创作上,有诸多挥洒的空间。

笔者此次受邀参与“南京香港微电影训练营”的课程目标,并不在于商业企图的植入,而在于借用微电影的形式和短片创作的概念,使学员们可以熟悉与实践一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继而开发学员们影像创作的兴趣。本人负责指导的组别,所拍摄的作品为《他乡(Nostalgia)》,学员来自南京、香港的高等院校,其学习背景,兼具影视相关科系学生和研究生,与其他非相关科系学生;他们对于影像创作,不论是否具备创作实务经验,皆有普遍的兴趣。

在第一阶段,为期一周的室内课程里,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为重点。笔者除指导实作的组别,同时也担任“镜头语言”与“纪录片”两项课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本组学员们对于纪录片的制作,抱持高度的兴趣。在笔者过去的教书经验中发现,初次接触影像的学员们,对于纪录片制作,相比于剧情片,多半有“因为其素材来自于真实片段的撷取”,所以在执行的实务上较为“容易”的概念,这或许是个美丽的误会。 纪录片固然在制作技术细节层面上的要求,可以因为所负载的议题重要性而给予次要的考虑,然而,撇开纪录片的社会实践意义不谈,单以影像作为媒材的角度而切入之,纪录片在制作上所需拥有的技术层面,并不亚于剧情片;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narration)建立,更是高度借用剧情片在营造戏剧性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法。缺乏明确观点与适当叙事架构的纪录片,充其量只是眼见真实片段的“纪录(documentation)”,或说报导影像,而并不具备完整纪录片(documentary)在批判议题和主题深入挖掘过程中,所展现和拥有的动人力量。

经过几次讨论和折中,在第二阶段,实地于皖南摄制实作的阶段里,笔者所指导的学员们,发展出一个,想要探讨皖南古镇聚落,逐渐因为观光开发、商业污染等因素,而丧失聚落原本人文生态样貌的拍摄剧本。笔者对于学员们能透过事前的资料搜集,发展出这样具有高度省思社会现况内涵的剧本感到惊喜,但另一方面,郄也担心,拍片经验不多的学员们,如何能将这个相对而言抽象的主旨,透过剧情的设计,落实成为一个可以体现他们核心想法的故事和电影。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题材,也部分满足学员们原本想拍纪录片的企图,透过剧情的包装,反映部分他们在皖南当地所看见的实况,同时进一步有省思的过程,摄制出一部不仅是单纯说故事,藉以达到影像娱乐目地的作品,也同时负载社会实践的意识。

拍摄的过程,组员间对于创作意见的不合,客观困难因素,如:天气,演员、拍摄场景找寻的困难等的发生,毫不令人意外地一一出现。然而,由于组员们异中求同的正面态度,所面临的困难都被妥善克服。令人惊喜的是,组员们在剧本中所设定的,因为观光开发所造成的荒诞现实,在拍摄过程中,也让他们一一遇见,增添许多现场省思的机会。整个拍摄的过程,做为指导教师,笔者并不直接介入,多数时间默默观察学员们是如何面对问题,与产生解决的机制,仅在合适的时间点上予以提醒。笔者务求在创作的实践上,尊重学员们自主和学习的权利,才能让他们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进而测试出在影像创作上的真正兴趣和方向。其过程,看似有让作品难产的风险,然而,当面对制作过程的危机时,反倒激发学员们挑战困难的斗志,终至影片的完成。

学员们的作品《他乡》,当然是一部仍有许多成长空间的影片。然而,在经验这一个训练营之后,笔者可以清楚看见参与的年轻世代影像工作者,在创作路途上累积的过程和轨迹,同时也看见他们如何学会在团队中合作,彼此协调搭配,相互扶持,终至抵达彼岸。对于微电影逐渐成为年轻世代所能完全掌握的传播和语述工具,此一现象的终极到来之前,笔者将这次与学员们的互动经验,和所产生的内在思辩,分享于此。

作者为台东人,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电影研究系博士,任教于大学院校影视相关科系;从事电影与纪录片教学、研究和推广多年。研究专长为,影视制作、纪录片制作与研究、制作纪录片、台湾电影、小区影像。

上一篇:好剪辑需要多思考 下一篇:杜晓东:融入公司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