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制约视角下生态敏感地区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时间:2022-10-17 10:05:46

水环境制约视角下生态敏感地区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摘 要:生态敏感区是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生态敏感区除了具有生态作用外,还制约城镇的发展。随着国家战略对生态环境系统重视力度的提高,基于环境制约视角下的居民点空间发展布局也愈发重要。以白洋淀区域这种典型性的生态敏感性湿地环境为案例,通过污染物排放指标法和污染物排放量两种方法对白洋淀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人口严重超载。从保护白洋淀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出发对居民点空间发展问题提出生态移民的发展策略,以协调好生态环境和镇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生态敏感区;环境制约;居民点空间布局

Abstract:The weak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re ecological elements, it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overall ecosystem, The weak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play a special role in an ecosystem, but i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With our country has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pace arrangement of settlements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limits are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ypical wetland, it researches water environment capacity of drainage basin with relevant indexes of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the total pollutant emission, and find that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overload badly. This paper put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systemimmigrate for development problem of settlements from the view of protect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we can coordinate their conflicts through discussion instea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Key words:The weak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 environment controlled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8-53(5)

1 问题的提出

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内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城镇体系发展失衡等突出问题。针对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规划学者普遍将目光关注于生态领域,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引导,党的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环境恶化趋势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协调地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生态敏感区虽然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对城镇的规模、用地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有一定的制约性[1]。生态敏感区内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影响着生态功能的发挥,乡村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约束[2]。当前城镇生态敏感性的研究主要着重保护城镇及周边生态系统健康,对城市特色生态要素和城镇发展资源限制要素等在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视不足[3]。本文选取白洋淀生态敏感区这种典型的城市特色湿地内的城镇规划布局为研究重点,以白洋淀区域色生态要素水资源为切入点,利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在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方案和生态移民的安置建议,以实现生态敏感区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组织和优化,同时也为城镇空间布局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白洋淀位于保定市东部,距北京、天津均为140公里左右,距保定60公里,处于京津保的三角腹地,是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在疏解京津功能和承接京津产业人才外溢,加快融入京津方面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白洋淀素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最大水位时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有大小淀泊143个,面积336平方千米。区域内具有众多的水生动植物,是华北地区重要鱼、苇生产基地。

白洋淀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千百年来人们围绕白洋淀繁衍生息,聚集了许多规模不等的村庄。本文研究范围从白洋淀区域生产生活对白洋淀的生态影响出发,根据村庄与白洋淀的位置关系,分为淀区村庄(四面环水村庄)和半淀区村庄(至少有一面邻接水域),共涉及4个县14个乡镇90个村庄,大部分村庄集中在安新县境内。根据统计资料,截止到2013年底,总人口21.6万人,其中淀区村庄36个,8.5万人,半淀区村庄54个,13.1万人。

2.2 区域发展的资源限制条件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对居民点起着关键作用的因子,尤其是人类生活基本载体的水资源与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水资源的生态问题限制了区域人口承载力。首先从水资源的构成来看,入境水量锐减,上游河道堵塞、用水量大,淀水蒸发下渗损失大。历史上流入白洋淀的8条河流之中,漕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仅部分季节有水,潴龙河、唐河、萍河长期断流,唯一流入白洋淀的府河,却成为保定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退水的渠道,水质为劣V类,不能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标准,氨氮超标最为严重。白洋淀湿地系统的湿地在不断退化萎缩,正在面临富营养化和沼泽化的威胁,拦蓄洪水的能力下降,丰水期不能有效地拦蓄洪水,致使洪峰向下游推进,威胁下游人口生命财产安全;其次从水质情况来看,人类活动污染,生态失衡。淀区目前周边居住的21万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周边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加上旅游排入淀区的污染物,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入淀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白洋淀区域存在人进淀退的危险。水资源恶化已成为制约白洋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发展、生态文明的瓶颈。

2.3 研究方法与模型

白洋淀的生态污染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根据白洋淀水环境的生态容量可以估算出白洋淀的人口承载力。本次研究忽略了外来污染(入淀河流、水产养殖、鸭养殖)的影响,因为通过政策引导和治污措施,白洋淀的外来污染基本可以忽略。随着白洋淀生态修复和城镇化的推进,沿着白洋淀大堤周边分布的半淀区村庄都将纳入城镇区,产生的污染物将由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集中统一处理,对白洋淀不会产生污染。而旅游人员和保留在淀区的村庄通过建设分布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所产生的污水对白洋淀的污染将大大降低,但仍有少量含量,这将是产生白洋淀水质污染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主要基于此类污染选取主要指标,进行淀区人口容量估算。采用两种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2.3.1 人口规模预测模型一

采用污染物排放指标法分析白洋淀水环境人口容量。该方法从淀区可以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即淀区人口排污量)入手,再按照估算年的人均污染物排放量算出可容纳人口数。根据公式:R= 可得到淀区水环境可承载的最大人口容量。(Q为淀区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所需消减量; 为人均污染物排放量。)选取废水中典型污染物NH3-N作为关键限制性污染物,估算淀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现状。

由公式 = 可计算人均污染物排放量。(a――人均综合污水量(l/人 d);x――未处理污染物浓度(mg/L);x――未处理污染物浓度(mg/L);x――未处理污染物浓度(mg/L);y――处理后污染物浓度(mg/L);b――生活污水处理率。)根据保定市的实际情况,淀区人均生活用水量按照300L/d,根据对淀区人居综合用水量与污水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污水量占用水量的比值一般取0.9。由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公式,可计算出需要搬迁的人口为5.1万人。计算结果表明,根据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分析结果,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7.3米作为核算的基准条件,以NH3-N为控制目标变量条件下的人口需要消减5.1万人,即淀区水环境人口过载5.1万人。

2.3.2 人口规模预测模型二

根据白洋淀区实际污染物排放量来预测2020年水环境人口容量。

由公式Q2020=Q2013 (1-a)可计算出2020年污染物排放量。(Q2013――2013年污染物排放量;a――污染物排放消减比例。)短期内假设人均污染物年排放量维持不变,以淀区2014年人口8.5万为基准,以COD、TP排放量计算得出的白洋淀区域2020年水环境人口容量分别为5.5万人。

2.3.3 结果与分析

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白洋淀区域水环境容量人口承载力约为4.5万人,需转移疏解的人口为8.6万人。

大规模的人口超载,对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居民来说,仅仅依靠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来实现人口疏解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生态敏感区的人口迁移必须通过生态移民的城镇化来实现,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在规划指引下对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已失去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5]。这就要求加强对淀区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较好地反映出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更有效地实现生态移民城镇化。

3 淀区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趋势,对于生活在生态敏感地区的居民,就地城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水生态的制约使城镇化发展受限;另一方面,恶劣的生态条件使村民生活受到干扰,使城镇化的进程存在不稳定因素。故本次研究对于生活于生态敏感地区的居民,主要从白洋淀的水环境生态容量出发,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和人口负载,实施生态移民城镇化。

3.1 淀区生态移民原则

白洋淀区域生态移民工作,应严格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生态文明,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村落历史文脉;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脉络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所以新型城镇化要求生态移民要遵循保留村庄特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在对村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活受到水系威胁的村庄进行生态移民,对其他水区周边村庄进行环境整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2 淀区居民点分类

在对淀区90个村庄的自身资源、区位关系以及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将其分类。首先,综合当地的生态建设条件,将白洋淀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区分了不同的生态影响级别和保护建设强度要求。其中位于白洋淀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村庄有5个,缓冲区内的村庄有4个,试验区内的村庄有31个,剩余50个村庄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生态敏感性弱,有较好的开发条件。其次,从特色资源价值角度进行划分,将村庄划分为遗存资源村庄和旅游特色村庄两类,遗存资源村庄有9个,旅游特色村庄有7个,其他资源村庄有25个,剩余49个村庄为一般村庄。最后,根据村庄所处区位,对其分为主航道沿线村庄、镇(乡)区所辖村庄、景区周边村庄三类,主航道沿线村庄10个,镇(乡)区所辖村庄23个,景区周边村庄10个,剩余47个村庄为其他区位村庄。

3.3 淀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3.3.1 空间布局方案

面向水环境制约下的居民点空间发展布局应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先考虑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问题,严格划定生态红线[6]。本着对生态敏感区避让且维持自身特色的思路,遵循延续历史文脉,最少拆迁,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对于水环境制约下超载的8.6万人进行生态移民。移民方案具体为:

(1)依据生态敏感度的居民点搬迁

在生态影响程度分析的基础上,以留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破坏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使人为对自然的干扰降到最低,选取对淀区生态影响大、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村庄进行搬迁。因为处于白洋淀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村庄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建设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不宜进一步开发;其他村庄生态敏感性相对较弱,有相对较好的开发建设条件。首先将位于核心区内的这5个村庄进行搬迁。

(2)基于文化传承的居民点搬迁

生态旅游逐渐成为生态敏感区发展的重要途径,淀区镇村拥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7]。遗存资源和旅游特色两类村庄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其他村庄则在这方面缺乏优势。因此,对拥有地方历史积淀的人文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的村庄进行保留。对没有文化传承的其他49个村庄进行搬迁。

(3)立足区位特色的居民点搬迁。

村庄的区位关系是村庄的重要发展条件之一,影响着村庄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等。主航道沿线和景区周边的村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景区周边的村庄为重中之重,对具有重要区位的村庄未来城镇化进程中会重点打造(对于有较好旅游资源的村庄,在打造后会带来一定的人流量,所以要着重警惕旅游业带来的生态压力的超荷),而具有一般区位的村庄及其他村庄的打造意义不大。因此,选取航道线以外的村庄和距离景区较远的村庄进行搬迁,需要搬迁的不具备区位特色的村庄有47个。

综合以上基于三种不同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村庄进行整合梳理,计算出共41个村庄,共计9.53万人向外转移,可以实现人类和资源关系的平衡发展。

3.3.2 居住安置

本次研究对搬迁的9.53万人进行居住安置,结合周边城镇的自身条件,本着就近安置的原则,建议位于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2万人,为减轻白洋淀的生态压力,整体搬迁至安新县城;位于半淀区镇区之外的1万人,考虑就近搬迁、就近就业,搬迁至附近镇区,集中安置扩大镇区规模;剩余的5.6万人在淀区西侧保定市区进行安置。

白洋淀淀区村庄搬迁遵循先淀区后半淀区时序,分批次进行搬迁。淀区村庄先搬迁对淀区生态影响大,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村庄,主要是对烧车淀主淀区生态影响最大的村落进行搬迁;然后再考虑核心区、特色资源和交通条件一般的村庄。半淀区村庄搬迁时序,先考虑对淀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搬迁距离较近的村庄(即就近搬迁至村庄周边镇区及安新县城的村庄);然后考虑搬迁距离淀区最远的村庄(即搬迁至保定市区的村庄)。可结合所辖镇区的镇中村改造,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先示范后推广。

3.3.3 就业安置

对于搬迁村庄进行就业安置,对于规划保留居民点,应严格把关以保证居民点内部不再进行新建和拆扩建,村庄边界不得向外延伸,杜绝侵占湖面现象。从白洋淀的生态格局保护出发,以留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破坏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湿地生态、名人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依托,发展创意旅游业等产业,建设以大湿地系统为底蕴,集观光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新格局,壮大第三产业[8]。对淀区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给予指引,逐步实现淀区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统筹淀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布局,改善淀区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淀区居民基本利益的同时实现对淀区环境的有效保护。对于整体搬迁居民点,应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禁止机动船进入该区域,这部分村庄就近搬迁至县城或者镇区,在镇区配合产业集中区的建设,配套搬迁人口集中区,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政府通过开展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等项目,对适龄劳动力展开培训,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帮助这部分人群尽早进入产业集中区工作。

3.4 淀区居民点空间发展保障机制

3.4.1 完善空间发展生态保障机制

生态优先,进行生态廊道梳理,整体生态修复和水系生态系统修复,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界定生态保育本底。根据生态保育空间管控目标,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别化的生态发展要求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科学制定环境准入、开发强度等规划指引,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合理配套旅游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有效提升生态空间效益[9]。

3.4.2 严格控制水区村新增户籍人口注册

控制新建住宅,实现淀区人口自然削减。积极组织水区村居民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多渠道就业,实现基本收入保障;扩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3.4.3 土地征收与农用地流转

对外出务工村民土地进行登记,走访调查淀边村民农用地使用意见,对自愿租用土地给企业的村民进行统计,整理土地,统一征用。参照有关旅游引导城镇化模式,农用地流转模式是:当地的市、区级政府作为管理者与监督者,与企业合作,并向企业注入资金,通过乡镇政府、村委会开展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村民耐心沟通,保证外出务工村民及想出租土地村民安心迁出原有土地,为土地流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外部监督,然后企业与自愿迁出的村民达成土地流转的协议,通过租用的方式获得土地,再由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大型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相关项目,同时可以吸纳村民成为产业工人,在园区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4 小结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仅遵从“发展至上”的理念来进行生态敏感区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研究势必会造成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敏感区的居民点空间布局发展因其特殊的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与其他地域的小城镇发展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生态敏感区村庄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区域所面临的核心生态限制要素,针对核心生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在制定对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系统内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各生态要素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移民策略是保护白洋淀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稳步推进生态敏感区的居民点建设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在选择何种空间布局和生态安置方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和理性的分析手段[10],建立完善的居民点空间发展保障机制,最终达到城镇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平衡,实现新型的生态移民城镇化。此外,应加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研究,保障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武斌,李春慧,于莹.生态敏感地区的小城镇规划策略――以丰宁县小坝子乡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2]李琳,冯长春,王利伟.生态敏感区村庄布局规划方法――以潍坊峡山水源保护地为例[J].规划师,2015(4).

[3]董仁才,李思远,全元,等城市可持续规划中的生态敏感区避让分析――以丽江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7).

[4]姜广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89.

[5]李媛媛.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城镇化问题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3(3):09-10.

[6]胡甜,周伟.西宁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34).

[7]王莉莉,王英帆,崔羽.地域文化视角下生态敏感地区规划策略探析――以西安市厚畛子镇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12(21).

[8]尹玉洁,王Z,曹星渠.城市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建设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

[9]张泉,刘剑.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三规合一”的关系――从“三结构一网络”谈起[J].城市规划,2014,10(38).

[10]王真.资源约束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5(2).

上一篇:地铁通信机房的建设与维护管理 下一篇:“双创”筑梦 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