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

时间:2022-10-17 10:00:20

探讨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

摘 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该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小学语文中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并做出了简要概括和总结,共同与教育者们进行交流,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培养;语文;教学,探讨;能力;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尤其是小学教师,其引导作用更加明显,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会上课。可以说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最重要的舞台,一堂精彩的课,会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汲取到所需知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教师要以一名合作者、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其次,教师应该会读书。教师要想传授学生知识,自身就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会读书,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的中外著名教育著作,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也可以多读一些中国的经典著作,毕竟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像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教师可以阅读《论语》、《孟子》等,学习孔子、孟子等文化巨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然后结合实际,有效地运用到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后,教师应该会研究。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解决问题。

2.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学校应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阅读。如果学生进入了深入阅读的状态,教师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仔细的思考和品味,让学生能够解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加强创新阅读,开拓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要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使得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这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让学生经过一番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小杨科所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一样,那么他会怎样呢?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然后进行想象,教师要从旁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再进行提问,就这样反复进行,使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4.富学习语文的渠道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授应该以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语文知识,还应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和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非常大,例如,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源泉。一些历史古迹,如一些古城、古代建筑、古代名家的字画、古代的饮食文化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文物古迹,给学生讲一些与此相关的故事,增加学生的阅历,这也有利于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了解。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感受,培养语感

语文阅读不是一种见字读音的机械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投入一定的感情,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将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充分显现出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所读文章的情境中,通过深切的感受来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讲授《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要时刻调整自己的语气,在朗读描写小溪边的情景时,语气要舒缓;当读狼的话语时,语气要粗暴、霸道,要让人能感受到狼的凶恶;当读小羊的话时,语气要很弱,要让人感受到小羊的温驯,要让人听后产生怜悯同情的心理。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以及文中所出现的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教学过程中情感融入

情感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纽带,在对知识教授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施教过程中,适当情感表达能够在课堂上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有力带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习。教育过程教师情感流露,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氛围营造,也能够有力促进学生跟随教师指引进行学习。在学生语文学习过超中,教师言传身教对其影响重大,在对知识点进行剖析过程中,对学生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评定时,更要注重情感表现,对于知识基础良好的学生,教师应在指导过程情感表露出不满意,告诫学生错误不要再犯,而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注情感鼓励,不断激励学生学习,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有效结合,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效结合,努力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不断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和长久进步。

参考文献:

[1]季康平.论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数外学习,2012.3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下一篇:浅析幼儿科学探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