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会使老年人心灰意冷

时间:2022-10-17 08:41:00

“疑病症”会使老年人心灰意冷

生活中,常有些老人一旦感到自己身体某部位不适,便与某些大病的早期信号相比照,自觉“对号入座”:头部胀痛,怀疑脑里长了瘤;皮肤长癣瘙痒,怀疑得了糖尿病;一段时间咳嗽不止或感到胸闷气短,怀疑心肺有大病……

已退休的刘老师,前些日子一改其往日的笑口常开,变得少言寡语,整日眉头紧锁,不时唉声叹气,大有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之感。老伴和子女劝他到医院去检查,他很不情愿,说万一是癌症,岂不是知道得越早死得越快吗?后经亲朋好友共同规劝,他才同意到医院去检查。经抽血化验及多种仪器检查,老人除原有的高血压症之外,并未检查出新的毛病。

刘老师其实是患了“疑病症”,或者说是患上了“心病”。“心病”不及时治好,原本没有病的健康老人可能真的会愁出、吓出病来。人到老年,各种器官日渐衰退,身体某些部位不适很难避免。但这并不意味就是得了不可治愈的重病绝症。比如老年人常感头部胀痛,病因多种多样:有高血压头痛,有三叉神经头痛,有五官性头痛,有颈椎病偏头痛,还有紧张性头痛等。我们不能因一时头痛脑涨,就怀疑自己脑里长了瘤,把问题想得那么严重。再说,如果真是脑部长瘤引起的头痛,也未必判了“死刑”。许多癌症患者只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生存年限已经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可以根治。因而老年朋友大可不必谈癌色变。

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疑病症患者平时往往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以至于身体功能任何微小的变动,如心跳、腹泻等,都会引起注意,并不自觉地夸大或曲解,作为患严重疾病的证据。与此同时,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或严重不安,但与其实际的健康状况不相符合。疑病症患者常反复到医院就诊,迫切希望通过检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结果常常不能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对医生的解释常常毫无理由地不相信,并感到失望。

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个性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十分关注,以及过分自恋等。疑病症的发生,与老年人的以往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目睹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的疾病,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行为等等。当然,疑病也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或确实潜伏着某种躯体疾病,需要加以注意排除。

对于老年疑病症的防治,心理调节是最重要的。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所以老年人首先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可以使自己专注于某一项工作,或者热衷于某一种业余爱好,或者多交一些朋友,倾诉情感。

其次,疑病的痛苦发生在老年,对往事的追忆却涉及幼年的经历,这些早期经历往往构成了疑病的根源,因此,老年人应该多回忆过往的愉快往事,回味当时的幸福体验,多设想今后美好的生活,不要让过去的痛苦和不幸笼罩和掩盖自己。纠正自身性格的缺陷,保持乐观、开朗、自信的心态有利于老年人克服疑病症。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和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帮助患者寻找疾病根源,解除或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同时尽可能避免医疗过程中不利影响的发生。在心理治疗之外,可以辅助以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但是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并且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子女们应多尽精神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让其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一旦老人身体某一部位有不适,应尽早动员其到正规医院检查,有病治病,无病解除其“心病”;有条件的还可请心理医生配合治疗,以尽快治愈老人的“疑病症”,并帮老人作好心理调试。

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评价欠佳。由于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更感衰老而无用,对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应实事求是,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由原来的职业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才能对离、退休的生活变动泰然处之。

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因此,老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

安排好家庭生活,处理好“代沟”问题: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与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亲子、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气氛。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代沟”。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编辑/谭明

上一篇:《宽心谣》赏读 下一篇:酶与养生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