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备教手记

时间:2022-10-17 05:41:32

从教28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又迎来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每每讲起一篇又一篇曾经多次讲过的课文,还总是那么虔敬而谨慎,丝毫不敢懈怠: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满怀激情的做着教学设计,满心期待着有不同于往常的课堂呈现。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属于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前一篇是讲读课文《荷塘月色》,后一篇是课外自读课文《囚绿记》。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本单元的讲读课就是要通过对文质兼美的典范课文《荷塘月色》的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获得文化感受能力;而自读课《故都的秋》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在讲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运用到的言语实践中,并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课外自读课《囚绿记》则是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独立阅读,独自运思,以培养自己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自读课,其最终目的是完全实现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合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将学生现有的阅读总量科学有序地扩大,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优秀读物的习惯和能力。自读课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阅读课型,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课堂讲读到课堂自读再到课外自读,正是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是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的体现。叶圣陶先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通过“讲”,最终要达到学生能自读,即通过“举一”最终要达到“反三”。

同时,自读课应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作为教学的方法指引。自读是讲读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最宝贵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这里获得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机会,即在读写实践中摸索、积累和体悟。而体验与感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其内省的过程,是其主动探究的结果,是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唯有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才能使学生投身到言语实践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展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然,学生这种体验与感悟的获得首先得有教师的必要引导。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思考和见解,然后再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思考与见解,也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活动,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使用语言进行思维与交际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和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激发与尊重的体现。

有了以上认识,我初步确定了《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课堂设计思路:作为教师,我主要在阅读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引导,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终放手让学生去读,以充分体现自读课的“自”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体验、联想、想象;让他们完全融进作品,陶醉于其中,体会优美语言的精妙,获得独立的美感享受。

于是,我开始课文研读,开始查阅资料,开始了细致深入的备课。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备课要在作者的思路上。”因此,我首先尽可能全面地、详细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我仔细研读了郁飞的《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黄清华的《〈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方世教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等文章。同时,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查阅了郁达夫散文研究的相关文献,如:《郁达夫与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刘久明,《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02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两种文化中的孤独者和漫游者郁达夫》(张雪莲,《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景语・情语――读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杨秀媚,《名作欣赏》2005年第02期)和《隽永感伤的四季 忧生伤世的风骨――郁达夫散文中的四季解读》(李桂萍,《名作欣赏》2014年27期),并查阅了相关著作:《郁达夫》(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郁达夫评传》(素雅编,现代书局1931版)、《郁达夫文集》(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我还下载了相关素材:《故都的秋》朗诵音频、视频,秋雨、秋叶、秋树、秋景、秋蝉、落日、驯鸽群、长城红枫、秋天槐树、白色牵牛花、秋天果实、秋晨秋雾、北国之秋、北京的秋天、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明月等图片,以备制作PPT课件。

通过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深入思索,本课教学设计粗略如下:

课型:课堂自主阅读课

课时:2课时

操作流程:目标导向――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思维操练――自查自结

操作原则:目标导控,微格操作,小步推进。

操作方法:通过导学、导疑、导练、导结等目标导控的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片段细读,局部探究,从“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等几个层面,逐步深入,品味语言文字表达的妙处。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教W辅助:PPT

上课前一天,我预留了4道预习题:

1.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

3.自读这篇课文时,你有哪些疑惑?

4.搜集郁达夫生平资料。

上课时,简单导入新课后,我请同学们举出几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师生共同举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一、定标导向。

同学3.作者在课文第12自然段中把南国和北国的秋进行了对比,说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那也就是说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这个难以体会。

学生的这些疑惑恰恰是我希望听到的,这说明学生已深入文章,触动了思维的琴弦。于是,我趁此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步:粗思。学生在初读、初感的同时或之后,对捕捉到的语意粗加思考。

设问:在对这些自然风物中的描写中,哪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学生结合文中注释,通读课文,认真圈注记录,大致把握课文内容及结构,初步感知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同时,学生们通过同桌或小组内议一议、辩一辩的方式讨论交流我提出的问题,大家很快有了各自的答案。下面是学生答案的整理:

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突出的是“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突出的是“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秋草”突出的是“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突出的是“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突出的是“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突出的是“悲凉”。

第5段写秋蝉的“衰弱”“残声”突出的是“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灰沉沉的天”“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突出的是“清”,“息列索落”下雨声及慨叹着天凉了的话突出的是“静”,也有“悲凉”。

我接着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会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阅读文本,围绕提供的问题思考、讨论。我也参与讨论和辩论,并相机点拨,请学生关注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很快就有同学就展示了课前预习搜集到的资料:

1933年4月,由于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这篇文章正是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的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清”“静”“悲凉”正是他此时心境的最好写照。

紧接着有学生认识到:作者因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而在故都特定的氛围中所产生的的特别“浓烈”的是情感,而非景。我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比较,进一步体验情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学生认识到:牵牛花、尖细的秋草和槐树的落蕊,还有蝉声,这些景物浓浓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清闲和落寞。学生豁然开朗,对上一环节中产生的疑惑也就有了答案。

在这个环节上,我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联想与这一词语相关的词语,使之从已有的语言积累中去搜寻可以替换的材料,并进行比较: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牵牛花凸显的是“清”,槐蕊凸显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凸显的是“悲凉”。这对深层理解文章、词句起到很好地点拨作用,激发了学生积极运用和锤炼语言的兴趣。

三、局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一步,深入理解文本,领悟语言内涵。设问:

1.课文中用了“青天”“蓝朵”“秋草”“落蕊”“树影”“灰土”“灰沉沉的天”“青布”“枣树”等词语,这些视觉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课文中描写到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雨声、慨叹着天凉了的人声等等,这些关于“声”的描写是否与文章中“静”的描写矛盾,其作用是什么?

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学生再读课文,认真思索,相互讨论交流,很快多数学生有了答案并积极展示。归纳整理如下:

1.这些视觉形象属于冷色调,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清闲和落寞。

2.这些关于“声”的描写与文章中“静”的描写并不矛盾,相反,反衬了故都的静,这里运用了以动r静的手法。

3.说明感秋处处有,范围广,人数多,不分国别、阶级,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但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所以本质上还是对故都的秋的更深层次的赞扬、热爱、向往。

第二步,体验人文情怀,感悟美感哲理。设问:

1.郁达夫不写北平的最引人注目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寻常百姓的家院和普通街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下面选文中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的,好处是什么?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在上一步“读”和“思”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步接近了作者的创作时心态,从而诱发其分享个人所得的欲望,呈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朱熹语)之态。当此之时,我相机点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文本表情达意的功能。学生经过一番思索,积极作答,内容整理如下:

1.作者专注于写寻常百姓的家院和普通街景,说明其审美眼光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说明他在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故都的文化气息。

2.(1)这里用了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景物写得非常细致,“清天下驯鸽的飞声”,有声;写“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有色;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这里用了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落蕊铺得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上去,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是触觉感受。作者此时的心境,应该是既欣喜又落寞。

四、思维操练。

结合课文,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其运思能力。如就课文3―6段设问:

1.“说到牵牛花”,作者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2.作者写槐树,是静态的写,还是动态的写?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在文中写到秋蝉”和“秋雨”,虽详略不同,但表现方法却是一致的。请简要赏析。

4.结合《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谈谈怎样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踊跃参与,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见解,激发了发散思维,诱使自己对所给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分歧争论,也有赞赏认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渐渐由感性而至理性。这时,我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条理地表达出个人的理解和观点。在此,其他学生提出修正意见,我相机作适当点拨,同时对后进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激励,并给出确定的评价。答案简要整理如下:

1.秋的特征应是清淡,蓝色或白色正是清淡的颜色,这与作者的心情一致。

2.是动态的写,写出了动感,具体体现在:①使人联想起它是秋的点缀;②落蕊铺满地;③扫街的留下扫帚纹。

3.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故都的蝉和雨与南方的相比,并以南方的蝉和雨来衬托故都的蝉多与雨奇。

4.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概括地讲,应做到:把握文体特征,鉴赏写景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第五步,自查自结。

一是通过对前面的内容进行适时适度的迁移训练,以变式练习,延伸其达成目标,最终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设问: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认真思考并综合之前的所思所感,得出相对一致的认识:

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该是颂秋。因为文章开头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以及其特有的n郁气质,使得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

二是通过课堂限时拓展训练,使学生强化达标,活化所学,积累语言。补充拓展性阅读材料《江南的冬景》(作者郁达夫),并辅以必要的训练题,让学生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达出他们思维的结果:

1.本文开篇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江南的哪些冬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写道“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4.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分析。

我及时检查、纠正或补充,并不失时机地做变式拓宽练习。

这篇课文按计划顺利完成。

事实上,语文自读课相对于讲读课而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是要注意两种课型知识迁移的衔接与能力训练的衔接,完成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过渡与转化。特别是这种课型重在通过自读来训练学生的心智,它一方面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不能任学生信马游缰;另一方面还要体现自读课“自”的特点,要敢于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是我讲完这节课后得到的感悟。

上一篇:和合解释学与“学”的产生 下一篇:凡值得读的书 至少须读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