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时间:2022-10-17 05:33:19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摘 要: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制约。

关键词:施工;市政道路;平整度;病害

一、道路土基的施工

道路土基是道路质量的根基,无论是填土路堤,还是挖方路槽,如果土基处理不好,道路的施工质量就根本谈不上,对于这一点往往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实际上往往被忽视。

1.1 常见的问题―沟槽回填

进行道路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某些沟槽回填施工,在回填复上中、往往不按要求进行,会给道路质量留下严重的隐患。如沟槽内水不处理于净就回填土,使槽内回填上方含水量过高,有的将返建的旧油路油块、混凝土及其他大块旧料填入沟槽内、造成大块间的空隙很大;有的虽有沟槽根基土方。但没有经过压实处理或夯实处理不合格就回填等。这些原因造成的后果是: 很多道路建成后不久沟槽部位在行车作用下发生沉陷,出现沟槽两边的纵向裂缝及沟槽部位出现明显的凹槽现象。

要解决这类问题也并不困难。首先是领导重视,施工人员(从施工人员到班组工人)严格把关,不准带水还土,沥青块不准填入沟槽内,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撼沙方法处理,另外分层夯实,这一点必须坚持。不论填干粘土或其他材料,都必须夯实,目前人工夯实已很少采用、而又无其他措施,大多采用将填沟材料填到土基表面后采用振动压路机辗压,已是唯一的方案。这种方法使道路表面密实很好,其实不然,因为既使采用了振动压路机也受到实深度的限制,有的也受宽度的约束,根本振实不了,应对于深沟槽仍采取分层的夯实,最好不要采用木夯。我们应采用轻巧方便的机械夯实工具。以解决沟槽填土夯实问题。

1.2 土基的密实度及平整度、土基横坡、盲沟及辗压

近几年在道路施工中,对于土路基的横坡的整理及辗压比较疏忽大意,认为土基何必花那么大精力之规规矩矩地按标高去整平辗压,更不用说整出路拱来,一般都是用挖掘机挖土稍加平整后,或者用推土机推推,辗压―下,就开始铺筑路面底(基层)结构材料。同时对于绝对标高较低的土路基不加修整、只顾抢进度,而不考虑路基的盲沟及其他排水设施。

这样的施工后果是:土基干整度差,标高不准,不是低便是高,低的地方造成筑路材料浪费;高地方承重层的厚度不够。而引起承重层强度不足使路面出现龟裂现象。

由于土基横坡不准或平整度差 (土基横坡应与路面横坡一致),造成重层(结构层)或面层的厚度下均。因而影响道路的使用年限或者达不到设计年限要求,或者由于土路基的横坡未做好,或整平后未当天辗压,有的路段根本未布置盲沟的开设,遇雨天后排水不畅,大量水分被土基吸收,使土基在水中泡汤、面无法辗压、或者成为"弹簧土"、使路基形成同部翻浆现象,严重影响道路路面综合质量。

二、病害产生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有些发包商为了节省工程投资造价,降低工程成本,将工程单价压得很低,一些具备施工条件的单位很难接受此项工程。这样就给技术力量很低的单位来完成此项工程,他们以低廉的价格、简易的工序、拼揍的技术力量和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施工中管理不严格,监理水平有限,业务水平低,甚至没有试验室,缺乏必要的。

2.2 客观原因

路基是形成路面的主要基础,柔性路面在荷载的作用下,过量的弹性和塑性变形新产生的表面翻浆和路面凸凹不平,其主要原因是路基强度不够所造成的,因而路面对路基支承的要求首先表现在路基低抗变形的能力。例如,某地区是处于寒冷地区,经过一段时间车行量的运行,致使路面出现翻浆。由于沥青材料及以沥青作为胶结斜的沥青面层,具有热软冷脆的特性,故沥青路面的病害形成主要表现为两个相反的方面:一是波浪、拥包和车辙;再就是开裂,并进而形成坑凼或松动脱落,前者是沥青面层塑性变形逐渐累积的结果,与沥青的种类、稠度、用量及混合料的配合比有关,而后者则是沥青面层的抗变形能力小于路面的变形改造成的,除亦与产生波浪、拥包的因素有关外,实践还表明,它与整个路面的强度,特别是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沥青混合料路面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3.1 路面不平整

波浪,沥青撒布不均形成油垄,经过行车不断撞击而造成高低不平;壅包,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较差,容易产生此现象;坑槽,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容易产生。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轻微的波浪可在热季采用强行压平的方法处治,严重的波浪则需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平。一般采取铲平的办法来处治壅包。坑槽处治的方法是将坑槽范围挖成矩形,槽壁应垂直,在四周涂刷热沥青后,从基层到面层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填补,并予夯实。

3.2 施工接缝处理不当

沥青路面的各种施工缝处,由于压实不足,容易产生台阶、裂缝、松散的现象。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纵横冷接缝必须按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处理好,在摊铺新料前,须将已压实的路面边缘塌斜部分用切割机切除,切线顺直,侧壁垂直,清扫碎粒料后,涂刷 0.3kg/m2~0.6kg/m2

粘层沥青,然后再摊铺新料,并掌握好松铺系数;纵向接缝须采用合理的碾压工艺,在碾压纵向接缝时,压路机应先在已压实的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的10cm~20c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伸过已压实路面10cm~20cm,接缝须得到充分压实,达到紧密、平顺的要求。

3.3 其他通病

泛油,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引起的;啃边,沥青路面边缘不断缺损,参差不齐,路面宽度减小。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泛油的轻重程度,采取铺撒较粗粒径的矿料予以处治;对啃边的处治方法是设置路缘石、加宽路面、加固路肩。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通病及防治措施

4.1 混凝土板块裂缝

由于养生不够,表层风干收缩,产生网状、浅而细的发丝裂纹;由于角隅处基层接触面积较小,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大,基层相对沉降就大,造成板下落空,失去支撑,角隅处便产生局部裂纹;切缝时间过迟,造成收缩裂缝和开放交通后路面基层有下沉致使板块折裂;由于施工操作失误或原材料问题产生裂缝。

规范规定时问及时覆盖养生,养生期间必须经常保持湿润,绝不能曝晒和风干,养生时间一般不应少于 14d;角隅处要注意对混凝土的振捣,必要时可加设角隅钢筋,软土路基地段,可作加固设计,做成钢筋混凝土路面板;切缝时间: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25%~30%时可以切缝。

4.2 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填缝料脱落由于胀缝内的滑动传力杆位置不正确、胀缝下部嵌缝板与上部缝隙未对齐、胀缝材料不良或填灌工艺不当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路面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胀缝两侧的板面即出现裂缝、破损、出坑,严重时出现相邻两板块错台或拱起,胀缝中的填料被挤出路面被行车带走。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胀缝设传力杆的,传力杆必须设在板厚中央处;填缝料要选择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填料不宜填满缝隙全深,最好在浇灌填料前先用多孔柔性材料填塞缝底,然后再加填料;接缝产生挤碎面积不大,只有 1cm~3cm 的啃边时,可清除接缝中杂物,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补平夯实,当挤碎较严重时,可用切割机械将挤碎部分切出正规和直壁的槽形,然后清洗槽内杂物并晾干,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夯实补平。

上一篇:型号Φ60X5 0Cr18Ni9Ti不锈钢钢管焊接 下一篇:输电线路施工孔设置及铁塔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