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过度捕捞的生态性危害分析

时间:2022-10-17 05:20:40

沿海过度捕捞的生态性危害分析

摘 要:据国际渔业方面规定,过度捕捞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海洋生物资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我国过度捕捞现状分析、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退化的关系以及过度捕捞的历史性问题三个方面对沿海过度捕捞的生态性危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沿海;过度捕捞;生态;危害

现代化的渔业生产借助大型渔船和先进的鱼群探测仪器、捕捞工具,其捕捞效率极高。任何大种群生物和富饶渔场,如果不加限制,都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枯竭。世界上已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训,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一、从海洋生态学角度分析过度捕捞的危害

在分析过度捕捞问题之前,先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稳态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介绍的是持续产量,就是在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每年从该种群资源中捕捞一定的数量而不影响资源量继续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种渔获量可以年复一年的获得就称为持续产量或平衡渔获量也称剩余产量。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是允许人类合理的捕捞的,这样能够稳定种群大小与渔业产量关系,保证持续海量的稳定,然而外界捕捞力量往往是具有针对性的对特定鱼群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海洋食物链在人工捕捞处断裂,这种断裂具有不可修复性,而海水资源在整体上是永恒不变的,这样处于捕捞鱼类食物链上端和下端的种群生长曲线就会发生畸变,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均衡发展,如果捕捞量超过种群本身的自然增长能力,将导致资源量不断下降,表现在总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随捕捞力量的增加而减少,同时捕捞对象的自然补充量也不断下降,引起资源衰退,甚至最终形成不了渔汛。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过度捕捞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992年,加拿大纽芬兰岛的渔业完全崩溃,渔民在整个捕鱼季没有抓到一条鳕鱼。这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这一情况导致4万人失业,整个地区的经济衰落。除了过度捕捞,不加选择进行捕捞的“连带杀伤”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代渔业的专业性很强,每次捕鱼都有一两个“目标物种”,但很多原本不是目标的物种被一同捕捞上来,其中大部分在分拣过程中陆续死亡。有时候,受到这种“连带伤害”的其他生物,在捕捞所获中会超过总重的80%。所有常用的捕鱼方法中,海底拖网捕鱼法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围内的生物一网打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大。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鱼,包括剑鱼和鲶鱼,正在消失。如果不加制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可怕的海洋―――一个充满浮游生物的垃圾场。”

海洋生态系统也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例如,渤海主要传统捕捞对象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就经过了几次演化,即真鲷、小黄鱼、带鱼等都曾是主要捕捞对象。这些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衰退之后,目前对虾成了主要的捕捞对象。这种现象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由于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小黄鱼、带鱼、鳕鱼等被消灭了,原来被上述鱼类作为食物的对虾、毛虾、鹰爪虾、鱼等小杂鱼就兴旺起来;如果把这些种类的鱼虾消灭了,还会有其他生物兴盛起来。在我国东海也发生过这种替代现象,大黄鱼、小黄鱼等衰退之后,马面起而代之,年产量达30万吨。由于这种替代过程有时是低质品种代替高质量品种,因而是非人们所希望的。

二、过度捕捞对国际渔业的影响

2006年,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的调查报告给出了如下数据:全球范围内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1%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世界渔业资源主要约有600种,其中,金枪鱼、纽芬兰鳕鱼、银鳕鱼等四分之一的渔业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或者过度捕捞状态,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5年间并没有得到改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过度捕捞”带来的压力。大黄鱼、小黄鱼曾经是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它们曾经与带鱼、乌贼并称为我国近海的“四大海产”。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如今大小黄鱼双双登上了“红色名单”。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们均被列为“易危”物种。曾经著名的大黄鱼和小黄鱼“鱼汛”已经难得一见。在小黄鱼的产地之一、渤海的莱州湾,根据一项1959年的调查,带鱼和小黄鱼位列该区域优势鱼种的前两位;1982年-1983年的调查显示,带鱼已经从前14位中消失,小黄鱼则下降到第4位;1992年-1993年的调查中,小黄鱼再降2位;到1998年-1999年,小黄鱼跌出前15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莱州湾的总鱼类资源的下降更让人触目惊心。根据金显仕、邓景耀的调查,1998年春、夏、秋三季莱州湾渔获量仅为1959年的3.3%、1982年的7.3%和1992年-1993年的11%。

在国际渔业上,过度捕捞最惨烈的恶果就是导致种群的灭绝,某一渔场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当地渔民集体失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比如加拿大纽芬兰岛的遭遇。纽芬兰渔场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但短短的十几年后,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恍然间已变成了历史。 1992年,该岛的渔业突然完全中断,因为在捕鱼季没有出现哪怕是一条鳕鱼。这就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渔场立刻遭遇灭顶之灾。它们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难以逃脱罗网。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再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出海的宽大渔轮可以现场作业,船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

作业方式就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与此同时,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生息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加拿大政府未改贪婪本性,它只看到鳕鱼带来的财富,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为获利更加不择手段。他们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呐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

三、结语

深层次认清过度捕捞在表面利益上的膨胀和背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力是每个从事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应该引起广大社会消费者的重视,让水产商业运作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慕永通,马林娜. 我国捕捞限额制度的性质与路径选择[J]. 中国渔业经济. 2004(03).

[2]赵海益,孙琛.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J]. 中国渔业经济. 2003(S1).

[3]朱玉贵.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能力管理[D].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张晓鸥. 对渔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思考[D].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上一篇: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处理问题探析 下一篇:以问题为基础的商务英语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