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分析

时间:2022-10-17 04:51:01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分析

摘 要:长久以来,在科研管理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往往不加改动直接将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方法应用到本校中,而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生搬硬套的方法不利于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机制中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就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进行浅析,并就其创新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

基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系统与本科院校的教育系统存在差异,两者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各有不同,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特征,创设出适合本校学生的科研管理机制,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门槛比本科院校低,政府对其的投入力度也不如本科院校,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科研管理事不关己”的心理,认为科研工作只是本科院校需要考虑的内容,他们的工作内容只在于致力提升本校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就容易摒弃有关科研方面的工作,不注重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科研管理人员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每况愈下。

另外,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目标不清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与市场脱离,没有有效利用到促进院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的资金筹集和利用也缺乏专业的管理系统,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愈加困难;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较低,他们想要在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中获得资金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长期以来对科研工作缺乏重视,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仅仅从事教学工作,在科研管理工作方面经验不足,因此缺乏在科研方面的热情……以上种种因素都成为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机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要想在科研管理中取得进步,高职院校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针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有效地创新并发展科研管理机制。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途径

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一方面,科研管理要重视“以人为本”,即重视教师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鼓励教师热心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教学创新的主力军,也同样是科研管理创新的主力军。只有将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给他们提供一些管理项目,让他们积极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出谋划策,才能帮助高职院校达到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的目标,并从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观念。通过参与科研工作,教师可以将科研方法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将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与课堂相结合,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2.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只有在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指导下,科研管理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得到创新。高职院校应勇敢迈出第一步,走出本科院校的影响,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创设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科研管理机制。

(1)高职院校应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它能帮助人们树立自信,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使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实行情感激励,如就教师在科研工作所完成的一项任务给予口头表扬;可以实行经济激励,如,倘若某位教职工在科研管理的创新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措施并得到有效的实践,该职工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等等。通过这些激励措施,高职院校能够集思广益,从而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高职院校应创新约束机制

只有具备有效的约束措施,人们才会对工作加以重视,才能提升工作质量。例如,当教师发起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申请时,院校应经过各级部门的讨论及汇报再决定是否通过该申请。倘若该项目不能按期完成,负责人应及时发起缓期的申请报告。而假若负责人私自终止该项目而没有向上级提交报告,或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研究项目,该职工4年内将不能获得任何科研项目的研究资格。通过创新完善约束机制,教师将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将更加谨慎细微,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也就能收获更加有效的成果。

(3)高职院校应创新评价机制

以往的评价机制关注点在于“量”,也就是根据完成的科研任务数量来决定薪资水平、职务高低等。这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急功近利,只在乎完成的“量”而忽略了其中的“质”,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不利于其科研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实施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注重科研工作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多快好省”的科研工作方法。

综上所述,虽然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较低,但笔者相信,通过改革创新科研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的科研道路一定能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徐元俊.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探析[J].甘肃科技,2015,21(12):4-6.

[2]朱容皋.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分析[J].教师,2012(8):31-32.

上一篇:浅谈中学作文教学流程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