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西路的旋律

时间:2022-10-17 03:25:30

从东横浜路出来就是海伦西路了。

海伦西路的旋律应该是从高架轻轨上开始的,现在的高架桥沿线原来就是上海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的沿线。站在横浜路与海伦西路口可以看见从江湾方向来的轻轨列车向正南方向飞驰过去,而海伦西路正好向偏东方向转折。所以每当有轻轨列车通过时,走在海伦西路的人有意无意间总会停足或凝眸看着列车通过心里方才舒展,因为飞奔着的列车从林立的高楼中间横向穿过,就像小提琴的弓从竖弦上急速地拉过去一样,令人有一种微妙的兴奋感。

海伦西路原名士庆路,可能要比多伦路修筑得晚,从1932年的上海地图上看,还没有海伦西路,只有海伦路,当然那时的海伦路叫欧嘉路,与现在的海伦西路还相隔一条四川北路。海伦西路是后来开筑后连上海伦路才取此名的。原来沿马路两边都是一些三四十年代的建筑,现在大都拆除了,在对面的沙泾港边兴建了好几幢十几层高的大楼,而这一边则建立了供人闲休观光的亲水平台和绿化带,坐卧听便。因此漫步在这里,从三层高有长长立面的上海长途电信局大楼面前走过,感到的是另一种平缓悠扬的旋律,仿佛蓝天白云任我翔,万千心事可以抛。

不到一百步,就到了车水马龙的四川北路,马路左右两旁各有一座新建的大厦,一座是白厦宾馆,一座是电信大楼。这里的地势略微高出,因为右前方便是著名的横浜桥。横浜桥的围栏是木制的,在桥上眺望桥的前后,沙泾港在前方的天伦家园前又一次向南横拐俞泾港与黄浦江汇合了。原来横浜就是横过来的浜。1932年和1937年的二次淞沪战争中,中国军民在此英勇狙击日军,史称“横浜桥战斗”。

穿过四川北路继续向偏东方向走,这一段街的两边完好地保留了老房子的旧貌,一边是以“永乐坊”命名的灰色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另一边是以“百善坊”命名的清水砖外观的石库门弄堂。“永乐坊”沿街是一长排三层的楼房,最底层人家无一例外地开店了。而对面的“百善坊”几个弄堂口的石碑上依次刻有“第一街”、“第二街”……的小黑字,让人想起许多老上海电影里的弄堂时光。这样“灰色调”的小街,却有一种古朴苍劲,清新幽雅风貌,老上海街头叫卖声会在心里响起,仿佛是一支温馨甜蜜的歌谣。

走过长春街和邢家木桥路,海伦西路变得更加弯曲了,右边依次是新建的国贸花苑小区、四川北路街道活动中心和海伦儿童公园。从三层带小型广场的四川北路街道活动中心楼里隐约可以听见老年合唱团那苍劲有力的歌声……这一切仿佛使海伦西路的旋律舒缓低沉起来,而对面几座年代久远的清砖三层庭院式洋房又将这旋律叠起一个小高潮。因为中间一座便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早期白话诗的倡导者沈尹默的故居。如今“沈尹默故居”的匾额是全国政协主席赵朴初的手迹。

沈尹默1946年从重庆回上海,租赁此屋,1971年6月,遭受“”迫害病逝,终年88岁,他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

沈尹默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北平大学教授、校长,“五四”期间他与、陈独秀等共同编辑过著名的杂志《新青年》,对文学和新文化运动有所贡献。

为纪念沈尹默一生业绩,1988年7月,有关部门对旧居进行了修缮。故居底层原为会客厅和餐厅,现辟为第一、第二陈列室,放置着沈老的玻璃钢半身塑像和生平事迹简介,早中期和解放后活动的图片、资料、墨迹、著作及生前用过的眼镜、两只银杯、笔筒、砚台、毛笔等遗物。二楼书斋、卧室保持原样,陈设十分简朴。书房里挂着他的篆隶正草精品,一幅对联的当中挂着沈尹默和夫人褚保权的大幅遗像。两架大书柜里满满当当的贮存着大量古籍。窗下并列排放着两张写字台,上面放着沈老用过的笔砚和一张他喜欢的高丽纸。

站在海伦路上仰望这座有拱形和铁铸栏杆阳台、红瓦斜坡顶老虎窗,黑漆大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悬铃木树的楼房,总是让人想起80多年前年轻的沈尹默写过的一首散文诗《月夜》中的句子:“霜风冷冷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儒雅沉雄的书法艺术和文学著作长存人间,也为整条海伦路奠定了清新飘逸的底韵。

上一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红包 下一篇:王健:我不一定需要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