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流域浅山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7 03:16:32

湟水流域浅山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建设,湟水流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及各种经济开发区建设等,河谷川水区的大量优质灌溉农田被占用,水利设施废弃,土地压力日趋增大。为了缓解川水地区土地压力,湟水谷地灌溉农业要逐步向浅山区转移,维持湟水流域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和加快浅山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浅山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浅山区;湟水流域;水土资源;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60-02

引言

青海省湟水流域日月山以东,河谷两侧海拔高程一般在2 200m ~2 700m之间的丘陵和低山区,降雨较少,气候干旱,人口集中,旱作耕地面积大,由于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称为浅山干旱区,面积约1.12万km2。青海省东部的湟水流域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和约62%的GDP,和其他地区相比,流域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等均较发达。流域内发展也不均衡,经济总量和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耕地面积较大,但干旱少雨,水利设施薄弱,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流域现有耕地面积约390万亩,其中川水地区约110万亩,浅山区约230万亩,脑山区约50万亩。湟水流域灌溉面积约15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约110万亩,基本位于川水地区。随着青海省东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东部城市群建设,青海省提出了“基本农田上山,温棚设施上山”的农业发展思路,以缓解湟水谷地川水地区土地压力,促进浅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正确分析和认识浅山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是浅山区乃至青海省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湟水流域浅山区概况

湟水流域由于受现代气候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水流的强烈侵蚀切割,从盆地北缘的达坂山,南缘的拉脊山到盆地中心的湟水河谷,自然地貌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构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根据海拔、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和农业条件的不同将流域划分为:湟水河谷地区(川水区)、浅山梁峁地区(浅山区)、脑山湿凉地区(脑山区)和石山林草水源涵养区(石山林区)。

湟水流域广大低山丘陵(浅山区)海拔在2 200m~2 800m之间梁峁地区,切割深度达600m,谷坡30°~60°,高山平地和阴坡为农耕区。河谷切割深度大,冲沟横断面多呈“V”字形,沟间形成狭长的梁峁地形,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经常发生,是现代侵蚀作用极为强烈的地段。浅山区属黄土高原低山梁峁丘陵区,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水源贫乏,地力瘠薄,灾害频繁,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集中,贫困人口多,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二、湟水流域浅山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青海省东部地区水土资源分布不均,降水一般呈垂直分布规律,脑山区降水量较大,浅山区和川水区降水量较小,如浅山区年降水量不足350mm,水资源十分匮乏。耕地主要集中在川水和浅山地区,浅山区耕地占40%以上。浅山区干旱灾害频繁,特别是春夏干旱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如乐都等县1985―2012年70%以上的年份发生春旱,造成粮食减产,一般干旱年份减产2~3成,严重干旱年份减产5~8成,特旱年份甚至导致绝收。此外,浅山区冰雹、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也十分常见。

(二)缺乏骨干水源工程,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浅山区部分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但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仅占10%左右。目前浅山区的水利工程以小型水库、涝池和集雨水窖为主,抵御旱灾能力微弱,由于缺乏调蓄工程,径流难以利用,造成工程性缺水。黑泉、大南川、南门峡、盘道等水库,拦蓄径流和调节库容有限,灌溉供水范围和目标主要为川水地区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难以顾及浅山区。

(三)现有水库多数建成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带病运行,难以正常发挥效益

在浅山区现有的水利工程中,多数蓄水工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当时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现有工程老化失修现象严重,同时大部分水库都是带病运行,安全隐患多,难以正常发挥效益,供水量少,保证率低。

(四)现有灌区配套较差,建筑物老化失修,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受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等影响,部分浅山灌区仅修建了骨干渠系,田间工程配套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灌溉效益。同时,由于缺乏配套,大水漫灌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浅山灌区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多年运行,工程冻胀破坏、老化失修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现在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4,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五)旱作农业基础较差,蓄水保墒能力弱,生产效益低

部分浅山地区,一方面地形复杂,耕地分布零散,水土流失严重,保蓄能力弱,生产条件差。同时,受自身水资源匮乏和地形复杂等条件限制,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通过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其干旱缺水问题,亟须通过土地平整、地膜覆盖等措施改善其蓄水保墒能力,种植抗旱作物,实施旱作农业,提高生产效益。

(六)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浅山区相对偏远,主要以种植小麦、青稞、豆类、土豆、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且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效益差,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适合浅山区种植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果、药材等特色产品以及温棚等设施农业对水利灌溉等基础条件要求高,由于浅山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特色种植品种和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七)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缓慢、质量不高、效率低

一是宣传不广不深,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淡薄;二是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水保机构不健全,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四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科技含量不高。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区除一些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典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地方存在治理质量不高,效益很低的问题。

上一篇: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应... 下一篇:浅谈加强财会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