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与护理

时间:2022-10-17 02:22:28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与护理

【摘要】 通过分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穿刺成功操作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 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3-02

头皮静脉穿刺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环节,而且还关系到护理质量、护患关系及患儿的康复。分析如下:

1 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

1.1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高;同时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说话言语不当等都可影响护士的操作情绪,护士因紧张和怨言导致穿刺失败。

1.2 穿刺手法 持针手法不正确,护士缺乏熟练的穿刺技巧。

1.3 选择血管评估不当。

1.4 头部及针头固定不当 小儿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针头,再加上家长心疼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固定手法不正确。

1.5 特殊小儿 对于肥胖、脱水、发热等患儿的静脉充盈评估不足。

2 做好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应当具备的条件

2.1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心与爱心,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输液前家长要求一针成功,这样容易影响穿刺情绪,导致穿刺失败。此时先休息一下或者交换穿刺者。稳定自己的情绪,坚定自信心才是穿刺成功的第一步。

2.2 选择适宜的穿刺血管 选择最有把握的血管穿刺。穿刺前先判断血管是静脉还是动脉。静脉血管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在工作中,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

2.2.1 额前毛细血管 在工作中经常把这类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像头发丝,只可隐约见到红色丝样的血管。用手按压血管充盈较好,触之弹性较好。如血管不清楚,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遍,刺激血管充盈扩张,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穿刺时,应该选择四号半或五号半的头皮静脉针,这类血管位置比较表浅,进针角度以5°-10°左右为宜。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此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的特性,进针一定要缓慢、平稳。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滴管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

2.2.2 颅骨缝间静脉及两侧粗大血管 头颅两侧及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这种血管看着比较粗大,但在临床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与技巧。小孩哭闹时血管看得比较清楚,不哭时很模糊,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感可了解静脉的走向及深浅。这种血管进针角度较大。两侧粗大血管一般为20°-30°,颅骨缝间静脉为45°-60°。血管易滑动,进针前左手一定要绷紧皮肤。如不绷紧皮肤,进针后,血管随着针头向前移动,就掌握不清血管位置。右手持针,对准血管刺入皮内0.5-1mm后,将针向上挑起,平行向前刺入。

2.2.3 耳后静脉 耳后静脉易滑动,皮下脂肪厚,皮肤松软,不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而且由于解剖位置的原因,不好护理。在临床工作中,鼓针率很高,一般不作为首选血管。但在不得已的情况选择此部位穿刺,应掌握:首先保持患儿头部的基本稳定、不摇动,其次要绷紧皮肤,持针要稳,要适度掌握进针速度,力求做到慢、稳。

2.2.4 对身体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 这种特殊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主要是手的感觉,用右手食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触摸,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也可用双手的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可以较清楚地看见血管走向,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作为选择对象,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2.2.5 对脱水严重的患儿 脱水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较差,而且血管弹性又差,这样给穿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已经穿刺进血管了,但因没有回血而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导致穿刺失败。在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的走向,穿刺后有明显落空感,可回抽针头连接的细管;也可将输液器置于患儿头部以下,观察15-20s看有无回血。如不见回血,可试着慢慢打开调节器开关,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已穿刺成功。

2.2.6 眶上静脉 离眉弓较近,当小孩皱眉或向上看时,液体则流通不畅。尽量鼓励小孩向下看或使患儿入睡,告知家长这一情况,以取得配合。

2.3 正确的持针手法 方法: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此执针手法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便于操作,且持针较稳,针头不容易晃动,进针后容易掌握深浅度。

2.4 针头的固定 方法:将第一块胶布粘贴于针柄与针梗的相接处。胶布一半粘住了针柄,一半粘住了针梗,固定到皮肤上比较牢固,不容易随着头的晃动而改变位置。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球,用第二块带有消毒棉的胶布贴在针眼上。用第三块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块胶布固定。第五块胶布将头皮针细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这样才算最终的穿刺成功。有时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胶布粘不紧,我们一般采取用宽胶布压住原有胶布绕头围一圈,这样固定就比较牢固。在这儿还要提到一点,那就是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所以在穿刺前应剔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cm处的毛发,以便于更好地固定。

3 体 会

作为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穿刺技巧,并做好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姚福梅.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临床医学.

上一篇:探讨实施优质护理在儿科病房中的运用 下一篇:健康指导师在小儿腹泻病护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