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7 02:01:56

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学生作弊是大学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某高校37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代大学生作弊的现状、动因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作弊特点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大学生作弊的主观动因和客观动因得出大学生作弊的影响因素,从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教学机制等方面提出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策略。

关键词 学生作弊 状分析 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in

Exam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U Chang'e[1], CAO Chun[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91;

[2]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we investigate 378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mo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subjective motive and the objective motiv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it can draw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And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curb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from student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chanis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motive analysis

目前,大学生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已成为教务管理的一大难题。这不仅有碍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而且有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为真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现状,寻找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真实原因和动机,本文通过338份调查问卷和40份访谈问卷,从大学生作弊的客观表现、认知态度、主要原因等方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证性调查。

1 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现状

根据大学生作弊问题的调查结果及其相映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出“作弊行为普遍化”、“作弊手段多样化”和“对作弊行为的认知态度‘病态化’、‘消极化’”的特点。

1.1 作弊行为普遍化

目前,大学生作弊已经成为一个热议话题,根据对问题“你周围是否有同学作弊”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6.86%的同学周围有人作弊,而周围没有人作弊的同学仅占13.61%,其余19.53%的同学则不确定周围同学是否有作弊现象。在访谈中,面对同一问题,40名学生中有31名学生明确回答“有”(占总体比重的77.50%),4名学生则是笑而不答,仅有五名学生回答“没有”(仅占总体比重的12.5%)。由此可知,大学生作弊行为的覆盖率很可能已在67.10%以上。

1.2 作弊手段多样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作弊手段日益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仍以“夹带”、“偷看”两种传统手段为主,具体作弊手段及其所占比例参见表1。

表1 关于“他们的作弊手段类型(可多选)”问题的调查数据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夹带”和“偷看”两种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是因为二者较为直接、有效,尤其是在文科考试中,夹带在“覆盖内容广”方面占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偷看”在被抓时则较容易为自己开脱。考前换卷主要是考试分A、B卷时,考生在发卷时趁乱与其他同学换卷,以方便偷看邻桌的试卷。使用电子产品作弊风险较大,一旦被抓,开脱的可能性较小。而替考所占比例较小是因为它是所有作弊手段中成本最高、风险最大的一种方式,不到万不得已,考生不会使用。

1.3 对作弊行为的认知态度“病态化”、“消极化”

作弊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令人唾弃。然而,大学生对作弊所持的真实态度如何呢?据调查结果显示(参见图1):在受调查的338名学生中,对作弊持反对态度的仅有130人,占总数的38.47%。同时,令人诧异的是竟有21.89%的学生选择了支持,理由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除了浪费时间之外基本毫无意义。而作弊也需要胆识和技巧,反倒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图1 大学生对作弊问题认知态度的调查结果

在访谈中,同样有9名学生对作弊持“支持”态度,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也多达27人,占受访人数的67.50%。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调查和访问的378名学生中,面对“如果发现有人作弊,你会举报吗?”这一提问时,竟无一人回答是“会”。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由此可见一斑,学风和考风的丧失更值得我们关注。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作弊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遏制此种现象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2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动机多种多样,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2.1 大学生作弊的主观动因

2.1.1 理性人的自利心理

所谓“理性人”,是指以利己为目的 ,所采取的行为选择都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人。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未来的用人单位对成绩都十分在意,大学生自身在在乎成绩的同时却没有投入足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同学作弊是为了获取较好的成绩,也有少部分同学是为了获取奖学金或害怕补考重修。自身认知与行为的脱节,在自利心理的作用下,心存侥幸的作弊成为他们逃避心理压力的选择。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方面,自利心理会引发部分理性人加入作弊;另一方面,部分理性人的加入又会产生连带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从众心理,继而走向作弊。

2.1.2 攀比心理

这是由虚荣效应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所谓虚荣效应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一种商品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稀有性,甚至独一无二性。由于奖学金代表着一种荣誉,它不但可以为大学生带来当前收益,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就业。此外由于获奖学金的人数比例较小,因此便存在着一定的虚荣效应,使得许多虚荣心强而对学习又缺乏正确认识的学生不惜铤而走险,妄图以作弊的手段来获取,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改变奖学金激励制度的设置并不能有效遏制作弊。

2.1.3 从众心理

这是由攀比效应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所谓攀比效应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一种商品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它人也购买了。在这一效应下,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其他人对该商品购买量的增加而增加。人性的攀比效应是一种强烈的自我从众心理,这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在访谈中,部分学生也一致表示,最初的作弊动机是出于从众心理,即受整个学习风气甚至社会风气的影响,而非学习的压力或攀比心理。学习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知。因此,要想有效的遏制作弊,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学习风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大学生作弊的客观动因

2.2.1 家庭因素

在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下,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抗压抗挫能力都有所欠缺。高中阶段的高压学习使得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大学就是放松学习的地方。与此同时,家庭给学生过高的期望,使得部分大学生为满足父母的要求而选择作弊,这是为获取奖学金作弊的主要动因。

2.2.2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影响考试作弊的最大外部因素之一。一方面,传统的计划性教学模式,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内容的固化为学生作弊降低了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作弊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考试运营机制不健全,高校现行的考试方法与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为大学生作弊提供可乘之机。

2.2.3 社会因素

大学生舞弊之风盛行与某些不正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有关作弊的报道屡见不鲜,参与作弊的人员除学生外,也不乏其他人。出售高科技作弊工具的广告随处可见,内容涉及之广令人咂舌,部分大学生极易走上作弊的错误道路,甚至并不认为作弊是一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

3 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路径分析

3.1 加强学生自我修养建设

有效地减少和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最根本的要依靠学生自身。要端正其学习态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克服虚荣侥幸等不良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从而使学生对作弊行为形成正确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达到有效遏制作弊的目的。

3.2 建立高效的教学――考核机制,减少学生的投机行为

为了建立高效教学考核机制,有效遏制作弊,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习风气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大学生作弊的机会成本,降低学生作弊的投资回报率。(2)在考试方式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笔试、口试、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真实的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考试作弊成本,减少考试作弊的投机行为。(3)在考试内容设置上,增加主观题所占分值的比例。与客观题相比,主观题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仅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的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考试内容的信息获取,提高其作弊所面临的风险性,有效遏制作弊。

3.3 加强学校考风建设

一方面加强学校监考制度等软件建设,如严明考场纪律、教育与惩戒并重、明确教师责任等。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监考设备等硬件建设。随着作弊手段日益多样化,学校也应引进高科技的监考设备。如学校可以在考场内安装摄像头,在监督考生的同时,也可以约束考务人员。科技的客观手段和教师的主观监督相结合可有效减少作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7-97.

[2] 平狄克,鲁宾费而德.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1-134.

[3]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150.

[4] 王再峰,林琳.组织中人性思维和行为的“连带外部效应”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2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议博客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大学生哲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