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假老虎”引发的新闻伦理思考

时间:2022-10-17 01:59:31

【摘要】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就是新闻传播的伦理,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特别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因为纯粹的新闻信息是无所谓道德价值的,只有新闻信息进入流...

由“假老虎”引发的新闻伦理思考

提要由“华南虎照”事件引出虚假新闻泛滥的伦理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阐述,然后给出一些合理的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以期构建一个真实的新闻伦理环境。

关键词:新闻伦理;虚假新闻;道德;自律;他律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华南虎照”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周正龙用老虎画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是只假虎照。周正龙被罚了款,判了刑,虽说是缓期,但是持续了八个多月之久的虎照大戏,也算是有了个比较理想的结局。然而,“假老虎”所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比如新闻伦理方面的思考。

一、新闻伦理和虚假新闻的定义

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就是新闻传播的伦理,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特别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因为纯粹的新闻信息是无所谓道德价值的,只有新闻信息进入流通领域,进入大众传播系统,才具有道德价值。因此,新闻伦理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以及传播行为的道德,是新闻传播主体及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当然,新闻伦理也必然关涉新闻信息,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价值判断必然涉及新闻信息的道德价值。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信息构建的时候要遵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即真实性和客观性。在1994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有一条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而虚假新闻作为新闻传播失德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指那些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显然,“华南虎照”事件就是传播失德的真实写照。

二、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从内容上看,新闻必须是有事实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新闻又必须用事实说话。因此,虚假新闻往往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1)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2)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3)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4)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5)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而“华南虎照”事件就属于第二种,周正龙子虚乌有地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合成了华南虎照片吸引大众的眼球,获取非法收益。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年年都在强调新闻打假,年年都还是会像“华南虎照”一样出现的假新闻,难道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导致虚假新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宏观的社会制度原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也有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传播者以及媒体的自身素质、职业道德状况等也是导致虚假新闻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应把新闻自身的性质和人类本身的某些本性也考虑进去。

之所以会屡屡出现诸如“华南虎照”这样的假老虎新闻,概括起来,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是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2)一些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自律性不强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因素;(3)市场化的运作,使得新闻媒体在承接原有的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于是媒体的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市场;(4)媒体之间的竞争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的职业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使得虚假新闻的问题更加突出;(5)新闻内部管理不完善,对虚假新闻缺乏有效制约;(6)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防范虚假新闻的合力。

四、虚假新闻的危害

1、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虚假新闻的屡屡出现,不仅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还严重损害了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媒体的诚信遭到质疑,媒体的声誉和形象遭到破坏,新闻从业人员的形象也遭到贬损。

2、虚假新闻的泛滥污染了媒介生态,造成了媒介生态的失衡,媒介与外部环境相互关联并达到的相对平衡状态和结构被打破,其行为的动机、手段和效果偏离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范围,传播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出现混乱,行为方式缺乏了遵循的规范,行为取向偏离了本来的位置,从而对社会、受众及媒体本身都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3、虚假新闻还会使关联事件蒙受损失。新闻总是会涉及某一事件或某一行业,而蓄意造假、捕风捉影的负面报道往往会对一个行业造成致命一击。“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有毒香蕉”这一虚假新闻事件就曾给整个香蕉产业造成数以亿计的重创。

五、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

虚假新闻不仅欺骗了新闻受众,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败坏了媒体的声誉和形象。因此,笔者认为要防止虚假新闻的泛滥,应该从自律和他律入手,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治理力度。笔者给出以下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

1、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因此,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客观性、阶级性及党性原则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把新闻真实性视为新闻的生命,把报道是否属实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把是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来认识,要深刻学习,高度重视。

2、不断改进和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使新闻从业者能自觉自律。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是在大学阶段完成,然而,大学新闻道德教育往往过于偏重理论,对新闻传播的现实关注度不够,而且教学内容也不够科学,对新闻传播的规律和道德机制的作用机制阐发得不够,以致大学新闻伦理和新闻实践脱节,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因此,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总结、概括、归纳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且还要研究新闻传播的伦理规律,深入探讨新闻失德的社会原因,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

3、完善、加强律法,通过法律手段杜绝虚假新闻。法制是道德的延伸和保障,是道德自律、他律的有力补充。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新闻法或传播法,只有一些适用的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而这些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对虚假新闻的处理做具体、详尽的规定,仅仅停留在诽谤、侮辱和危害国家安全三个方面。因此,现实呼唤着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来惩处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只有在法律的强制下,新闻活动才能在法律的规制下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轨道。

4、对造假者和刊载或传播虚假新闻的媒体实行经济处罚和考核制裁,加大其造假的成本和风险。以往对于虚假新闻,往往局限于公开致歉和扣除稿酬,但这样是不够的,应该给予造假者以稿酬数倍的经济处罚;如果造假者是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还应该计入年度综合考评中,对于有意制造虚假新闻并造成恶劣影响者,一经查实,应逐出新闻队伍。只有这样,新闻造假的各项成本指数加大,才会对造假者形成威慑。

只有通过外部和内部机制的同时互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调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虚假新闻的产生,还新闻伦理一个和谐、真实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黄瑚.新闻伦理学[M].新华出版社,2001.12.

[3]李衍玲.新闻伦理与规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4]王敏学,孙剑波.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J].新闻传播,2008.5.

[5]严化文.虚假新闻新特点及其治理[J].青年记者,2008.5.

[6]夏文蓉.当下新闻图片造假的社会诱因分析[J].新闻记者,2008.7.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实质 下一篇:论企业偿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