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光照射联合局部治疗在中、重度痤疮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7 01:32:43

【摘 要】目的:观察红蓝光照射联合局部治疗在中重度痤疮治疗中的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除口服及外用药物外,结合红蓝光交替照射和局部治疗患处每次20分钟,一周两次。对照组:仅口服和外用药物治疗,不进行红蓝光照射和局部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红蓝光照射联合局部治疗在中重度痤疮治疗中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痤疮;红蓝光照射;局部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34―02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在我国,12~24岁的青少年发病率高达85%[1]。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所选的78例均为我院门诊痤疮患者,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17~28岁,病程2月~1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根据Pillsbury分类法[2],所选患者均符合II~IV级,中重度痤疮。入选标准:1)年龄16~35 岁;2)近2 周内未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其他易引起痤疮的药物治疗,也未使用其他口服或外用治疗痤疮的药物;3)非妊娠或哺乳期;4)非光敏或瘢痕体质。其中不能按时复诊和随访,在治疗期间同时口服或外用其他治疗痤疮药物者排除在外。

1.2方法

1.2.1 治疗仪器 LED-半导体红蓝光治疗机(成都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1.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 金花消痤丸 每次4.0g 每日三次,西咪替丁片 每次0.2g 每日三次,维生素B6片 每次0.02g 每日三次,多西环素肠溶胶囊 每日0.1g 每日两次;外用 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每晚一次;结合 红蓝光交替照射和局部治疗患处每次20分钟,一周两次。对照组:仅口服和外用药物治疗,不进行红蓝光照射和局部治疗。用基础洗面奶清洁皮肤并擦干后,对于粉刺、脓疱进行清除,对于囊肿用庆大霉素针和地塞米松针冲洗干净后并局部做注射,然后给予药物面膜敷面10min,给患者戴眼罩。治疗组:予红蓝光交替照射20min,距离约15cm,每周2次,10 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用传统口服和外用药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数目减少情况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治疗1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2.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皮疹消退90%;显效:皮疹消退60%~90%;有效:皮疹消退20%~60%;无效:皮疹消退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一般状况

调查对象均为汉族,治疗组39人,其中男性26,女性13人;对照组39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11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P=0.624);治疗组最小年龄16.00,最大年龄34.25,平均年龄为22.13±7.43,对照组最小年龄16.45,最大年龄34.78,平均年龄为23.21±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P =0.849)。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分布均衡。

2.2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从表1 可见,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1,P=0.003),治疗组的脓疱、囊肿等皮损消退情况好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整个疗程,均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 例和4 例治疗中出现轻微皮肤干燥和脱屑,未给予特殊处理后自行缓解,未影响后续治疗。

3 讨论

LED半导体红蓝光是窄谱高纯度光。蓝光能有效杀死痤疮丙酸杆菌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炎症性或囊肿型痤疮的目的,同时蓝光照射可有效地抑制痤疮发生;红光能改善皮肤的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微循环,激活细胞内线粒体活性,由于红光的特定波长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细胞能,中和细胞内产生的氧自由基,增强细胞自身的抗氧化机能,从而大幅度提高皮肤的抗衰老能力,焕发细胞自身的活力和再生机能。同时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增强皮肤弹性。红光穿透皮肤厚度较蓝光深,能更好地作用于毛囊皮脂腺[4]。据报道:蓝光对轻、中度痤疮治疗效果明显,而对中、重度痤疮疗效欠佳,非囊肿痤疮是蓝光治疗的最佳适应证;红、蓝光联合治疗具有消炎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双重作用。近年来,痤疮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年轻化,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重度痤疮的治疗起效慢而且效果不明显。加入了局部治疗联合红蓝光照射后效果较之前明显改善,疗效好而且缩短了治疗时间,故局部治疗联合红蓝光照射对中重度痤疮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常红芹,郭盛华,曹妍.痤疮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4):369-370.

[2] 张学军.第六版皮肤性病学教材.

[3] 乔丽,赵广.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3):177-178.

[4]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皮肤激光亚专业委员会.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型痤疮的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2):75-76.

作者简介:

朱明明,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通讯作者:

上一篇:论“前概念”对初中数学探究学习的影响 下一篇:欣母沛防治高危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