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启示

时间:2022-10-17 01:23:00

人力资本理论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基础教育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5-01

1、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的机制主要体现一下方面:(1)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校、学生、家长缺乏话语权,这就造成政策与实际之间的断层,致使部分的地区资源配置的过剩和不足。(2)资源配置过分依靠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需求及教育资源趋于多样化,然而过重的受计划的影响,致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单一的配置手段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适应新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需求。(3)过分倾向于显性资源的配置,隐性资源配置不足。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主要倾向于硬件设施的投入,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规模的扩大,重数量轻质量,而隐性的如课程、教学方法、管理理念、教师培训等环节相对薄弱。特别是课程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社区图书馆、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脱离农村实际。

1.2 基础教育资源总体投资不足

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资源的投资总体不足,仅从经费角度来看,大体上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的总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始终处于国际标准之下,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关于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技公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93%,比2010年的3.65%增加了0.28个百分点。然而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事实却是2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初步的步入了4%的行列,这一数字仍然要比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的4.5%低一些,有限的教育经费使得分配到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1.3 地区间配置不公平,东西部差距大

由于中国的国情、文化观念、政策体制等历史原因,造成现阶段地区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距,并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向上的偏差,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越来越突出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不公平的配置所导致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失效的现象。因此,实现对教育资源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迫在眉睫。

2、人力资本理论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启示

2.1 完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本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力、提升能力的理念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尊重学生及家长话语权,保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要兼顾公平。同时,从教育实践入手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正确的认识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并重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在配置手段上,在发挥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保障基础教育“隐性资源”的合理配置。

2.2 加大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理论测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民收入中人力资本所做的贡献明显高于物力资本,而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不同教育阶段地区平均的教育收益率调查表明:基础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即外部收益最大。各类教育的世界平均收益率分别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9%。由此可以看出越是基础阶段,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越高,这说明政府所采取的普及义务教育符合了社会的利益,因此政府加大投资的必要性也越大。

2.3 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建设

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所造成的,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匮乏。因此,国家应积极果断的采取相应的政策加大西部人力资源的建设,分别从数量、层次、专业性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设立专门机构、专项资金负责对西部的人才的培养及开发,另一方面,在发展西部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同时,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外地优秀人才进入西部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普校和名校之间的师生、师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育融合,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在互助中促进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另外,西部地区教育先行,农村地区教育先行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因此教育资源配置要紧扣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引导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科学的教育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使命得以全面实现。

上一篇:浅议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构成 下一篇:鄂伦春族的音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