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政府公共关系现状及其方案

时间:2022-10-17 01:00:43

小议政府公共关系现状及其方案

摘要:发展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我国政府在我国民众心目中和国际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政府的行政办事效率。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政府公关工作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起步晚,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缺乏自觉的公关意识;缺少专业从事政府公关工作的专业人才;政府公关机构设置也不够完善。本文分析了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政府公关理念,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如下建议:学习国外先进的政府公关理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合理地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培养专门从事政府公关方面的人才。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现状;问题;建议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特殊的管理科学和艺术,在企业组织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作为权力的行使机关--政府,其公关工作同样应受到高度重视。所谓政府公关,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以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以广大的社会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政府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广泛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1]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的方法和艺术,政府公关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才二十余年,而政府公关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领域,其产生、发展的时间更短。因此,政府公关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方法,在我国政府公关实践中,其现状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概述

(一)公共关系和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3]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公共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的过程,它需要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综合各种定义,我们给公共关系下一个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所谓政府公共关系,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以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以广大的社会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政府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广泛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都是组织通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树立良好组织的组织形象的一个过程。但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主体的权威性。政府是从独立分化出来的又居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威管理组织。[2]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拥有极大的权力,具有权威性。在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地区只有一个政府,它往往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

其次,客体的复杂性。政府公共关系客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还显现出极为复杂的机构。[2]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公众,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既有共同的社会利益,又有各自的特殊利益。因此,政府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公关活动,重视和加强与各类公众的呼声,及时向公众报告政府在怎样满足这种期望,正确周详地解释政府出台的政策而后做出的行政行为,根据公众的需求不断改善政府的各项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的形象。

再次,目标的独特性。政府公共关系目标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公众的认知是政府公关的首要目标。政府通过宣传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第二,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另一目标是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2]

最后,传播的优越性。一般而言,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条件最为优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大众传播工具。在我国,主要新闻、出版单位和广播、电影、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都受政府管理。其次,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2]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首先,做好政府公关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组织形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了良好的组织形象,就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就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组织的目标就得以顺利实现。政府部门组织形象是公众对政府部门组织的总体评价,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有人说,形象是继人、财、物、信息之后组织的第五大资源。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利于维护组织的信誉,有利于拓宽组织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公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大大提高社会效益。[5]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它通过多种公共关系调查手段对政府形象加以客观评估,运用多种传播沟通手段协调与广大社会公众的关系,影响、引导大众舆论,为政府建立形象、维护形象、调整形象、控制形象、纠正形象、优化形象服务。当然,政府公共关系这要不是靠为政府“美容”来为之树立良好的形象,主要是靠完善的政府形象内含,靠实际行动,靠理性说服力、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去提升、塑造政府形象。

再次,做好政府公关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国际形象。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社会组织在对外交往时都会注重自身的形象,期望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影响。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行政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交往更是如此。国际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一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舞台上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与国之间交往日趋频繁,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法宝。良好的国家形象必将有助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相反,不良的国家形象则会使国家处处受挫。所以加强对外宣传,主动积极和国际社会上的国家沟通,能够使我国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形象。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办事效率

政府效率是政府机构管理和公务员工作活动的宗旨,从公关角度看,要提高政府效率,除推行改革消除影响政府效率的消极因素外,应通过政府公关采取相应措施,如协调各部门关系,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健全咨询和监督机制,使人民公众代表参与行政管理;加强政府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运用公关手段和技能合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与人,人与组织、组织和组织的沟通和协调,这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6]

为了使市民有一个安全、整洁的生活、居住环境。南京市政府从2004年8月起在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拆违”行动。但是“拆违”是一个面广量大而又极其复杂的工作,如果不详细了解和掌握被“拆迁(违)”群众的具体情况、思想动态和“拆迁”、“拆违”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拆迁”、“拆违”工作中,南京市各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建立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深入调查研究,畅通舆情渠道,梳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人们的思想动态,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与被“拆迁”、“拆违”单位和人员在情感、心理上交融沟通,既用充分的耐心,让他们知情明理,又坚持原则,对要求过分者反复宣传有关政策和法规,并充分发挥、仲裁、调解、咨询等各种法律服务“窗口”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地依法排解矛盾。通过积极主动和群众的沟通,政府的“拆违”行动很快得到了支持和理解,“拆违”工作也很快有了显著的进展。因此可以看出积极地开展政府公关,向群众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群众积极有效地沟通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党一直在带领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府公关的发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主要能调节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

首先,开展政府公关有利于促进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政府工作复杂、繁多,所以政府的部门也比较多。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相对独立,但是工作需要配合、支持,因此,加强政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各个部门之间设立公关部门,彼此积极主动联系、加强沟通就利于部门之间的和谐,可以避免分化和误解。

其次,开展政府公关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实行了“政企分开”制度。在此制度下,政府如何协调好和企业的关系,成了一个难题。在政府里设立公关部,定期向企业宣传政府新出台的方针、政策,主动和企业沟通联系,听取企业的要求,可以促进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再次,开展政府公关有利于促进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和谐。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设立机构和民意调查机构,一方面了解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向人民传达政府的政策,使人民给予理解和支持,从而可以促进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理解、和谐。这就是开展公关活动的另一个益处。

(四)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

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所发表的意见的总和。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它以赞赏或谴责的方式,对个人或组织发挥独特影响。针对政府而言,舆论是社会对政府的决策、行为、人员所形成的意见、看法、评价的总和。[7]了解社会舆论,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引导舆论,可以为执行决策减少阻力。

在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膨胀使得人们无法去辨别和过滤。因此,“谣言”成为一个负面的社会舆论危害着各国政府。如何在“谣言”四起时,积极的采取公关工作,利用媒体公布事实,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成为各国政府都必须面对的事。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政府公关工作,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

(五)有利于提高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具有意外性强、力度大、发展快、扩散效应明显等特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速率不断增加,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日趋加深。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地减轻和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将是现代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重大自然灾害是政府所要面临的突发事件的一种。2008年我国政府公关也面临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考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地震灾害。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总书记立即动员了“抗震救灾”工作,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全,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害地点,媒体纷纷报道救灾情况,一时间全国上下心连心都投入到救灾工作中。虽然,本次灾害我国损失很大,但在此次突发事件后,我国政府很快做出反应,团结了全国人民,使得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上留下了“英勇团结”的形象。因此,当政府面临突发事件时,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运用媒体说话,可以起到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的作用。透过此次灾害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力,完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公关已经日近成熟。

三、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起步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关系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并很快风行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起初,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科学和一门管理艺术而被重视起来的并不是在中国。虽然,我国早在古代和近现代也有些公共关系的思想,但并没有成为体系,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公共关系在我国是舶来品。如前所述,我国真正将其引入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且起初应用的范围很窄,仅仅是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酒店管理中运用,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公共关系在我国被政府所借鉴是在1988年底,当时新华社两位记者以“政府形象”为题,报道了上海市实行廉政的情况,很快引起了研究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界人士的格外关注。人们据此分析,我国公共关系的热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界,而开始进入社会政治领域。随后,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政府广泛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了公共关系活动,树立了当地的城市形象,宣传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例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淄博的陶瓷琉璃艺术节、哈尔滨的冰灯节等。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决定立新闻处。到2004年,我国正式在全国地方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标志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长足进步。[11]

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展迅速,效果明显,但公共关系被我国引进晚,且公共关系被我国政府部门重视也迟。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不足。

(二)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理论支持不够

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仅有20个年头,公共关系运用到政府行政管理中也不过仅10年而已。在我国关于公共关系研究关的书籍有很多,如廖为建主编的《公共关系学》,蒋春堂主编的《公共关系学教程》,刘金同、杨专志、刘水国共同主编的《公共关系实务》等。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政府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市场上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研究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书籍只有詹文都主编的《政府公共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萌芽阶段。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当然理论也是源于实践的,由于公共关系传入我国晚,真正意识到政府公关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去研究的日期也晚,所以造成了政府公关与我国实践少,广大学者难以结合本国的情况展开研究。但是,政府公关目前在我国发展迅速,且我国政府也越来越感觉到政府公关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重视政府公关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运用,所以我国政府公关在未来一定会有可喜的出路。属于我国政府的公关理论书籍也一定会繁荣。

(三)目前政府公关意识较淡薄

公关意识的内容包括很多,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协调沟通的意识、立足长远的意识。但到目前为止,普遍来讲,许多官员的政府公关观念还极为淡薄,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关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到将其上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表现在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的形象观念。政府形象,主要指政府及工作人员在民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小,是政府获得民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12]固然,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与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公关的“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及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民众信赖政府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工作的成败。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目中没有形象意识,对现代传媒的重大作用了解不够,又十分缺乏应有的传播技巧,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则是对自觉进行形象投资和形象塑造重视不够。

其次,公关观念的淡薄具体还表现在缺乏为公众服务的观念,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12]一些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其权威性和政策性,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愿踏踏实实为群众为社会奉献,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群众带来满意和方便,用热诚的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赖。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作为群众办事的路障进行“关、卡、压”,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第三,缺乏协调观念,表现为不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不懂得“兼顾”、“统筹”、“缓冲”和必要的“调和”、“折衷”的意义和价值。目光短浅,思路狭隘,经常陷入难以协调的矛盾中。[12]

(四)我国政府公关机构设置不完善

政府大量的、经常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是由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机构承担的。因此,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对于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涉及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其管理覆盖之宽、所面对的公众之复杂、信息流量之大,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相比的。这就要求政府内部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去承担和完成传播沟通、信息咨询、协调引导等公共关系,以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而有效的运作。当然,政府内部的公共关系机构未必要冠以“公共关系”名称,有些承担着公共关系职能的机构如办公厅、调研机构、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举报中心等也承担着其他方面的上述业务。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成立了一些公共关系职能部门,但设置往往分散,职责不一,很难满足政府公共关系的客观需要,现在推行的政府发言人制度不失为一种政府公关的好制度,有助于完善政府的行政行为,改善政府的整体形象。但是,政府发言人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推销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能力。这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消除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疑虑作用不大,弄得不好,反而会增加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的抵触情绪。因此,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五)缺少专业从事政府公共关系的人才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共关系机构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最终都是由公共关系人员具体执行。离开公共关系人员,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机构只是抽象的公共关系主题。从公共关系学的意义上讲,公共关系人员实际上是有严格限制的。它主要是指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员或者是公共关系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造就,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素质条件、能力条件。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是指在政府公共关系部门或机构中专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各类人员。他们是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设计者和实际操作者。[10]因此,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结构进行科学的配置,选择和配备职业素质较高的公共关系人员,是搞好政府公共关系的前提条件,直接决定和影响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效能。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各高校中虽然有个别高校如厦门大学有开设公共关系的专业,但没有开设政府公共关系的专业,所以我国缺乏专业性的政府公共关系人才。

四、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议

(一)学习国外先进的政府公关理念,发展政府公关理论知识

想要实践更好的开展,离不开先进理论知识的支持。公共关系被引进我国才20年,在我国的发展也很迅速。关于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当今我国也有不少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但是,目前我国在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书籍不多。因此,我认为现今我们考虑我们国内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详细研究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前景,多出政府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将政府公共关系学系统化、理论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上的运用,在实践中的发展。

(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的内容包括很多,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协调沟通的意识、立足长远的意识。[11]主动树立公关意识有利于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中变得积极主动运用公关技巧,从而可以更好地塑造组织形象,而我认为在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应该加强两部分人的公关意识:

首先,提高政府高层领导公关意识。政府高层领导往往是人人都知晓的,他们常常受人们目光关注,在媒体上的出镜率也是最高的。因此,政府的高层领导就更应该有公共关系的意识,在政府的公关活动中加以运用。如果运用得体,在本国不但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领导者形象,更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在国际上也给自己国家、政府塑造了一个好的面貌,一个好的舆论氛围。我国国家总理一直在打造“亲民”的形象,在此次全国“抗震救灾”工作中,温总理更是与人民走的最近,得到了人民的敬佩。

其次,提高政府一线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一线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政府工作中与群众接触的机会最多,给人民留下的影响也最深,可以说是政府的窗口。我国一直在建造“服务性”政府,优质的服务是政府最好的形象。所以,加强政府基层人员的公关意识,让他们运用到平时服务百姓的工作中去,可以让人民确实体会到政府的优质服务。

(三)合理地设置公共关系机构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成立了一些公共关系职能部门,但设置往往分散,职责不一,很难满足政府公共关系的客观需要。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建立专门独立的政府公关部门,成立“公关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有统一的政府公关机构,我国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也要合理配置政府的职能,增设政府公关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设想合并民政、、新闻办等机构,组建公共关系局,直属行政首长领导,将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职能集中起来,统一由公共关系局来行使。这样既精简机构,又增强了政府的公关职能,更能加强政府和广大公众的联系和沟通。例如民政的救济,的内部接待、协调、新闻办的新闻、宣传等职能都与公共关系直接相关,应该集中管理,这样可以从组织上保证政府公关的有效开展。这一设想在我国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有效的克服了机构臃肿、职能交叉带来的弊端,将联络、接待、信息服务、策划等内容融为一体,成为政府对外交往的窗口,在增加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信任和监督,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培养专门从事政府公关方面的人才

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很高的专业技能,应该重视培养高层公关专业人才。[8]2004年12月,面向政府公关人才的培训在复旦大学正式启动,它的主要培训目标是地级市以上的秘书长及办公厅负责人,学员们学习了包括新闻制度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新闻发言人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这为我国政府公关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5年岁末,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签署《备忘录》,合作开展国家公务员公共关系专业培训和《国家机构公共关系事务顾问》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公共关系作为独立的专业学科正式纳入到公务员系列培训,预示着公共关系将在政府管理中大显身手。这次合作无疑是公共关系深入中国政府领导层意识的体现。这一切举措,都为了更好地运用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加强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管理。

致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瑞红老师。陈瑞红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其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最后感谢人文学院和我的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参考文献:

[1]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耀春.中国政府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蒋春堂.公共关系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马瑶瑶.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6]舒泽之.关于政府公关的构想[D].深圳:深圳大学,1988.

[7]武敏中.试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太原:山西大学,1997.

[8]史红英.我国政府公关的现状及对策[D].长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4.

[9]刘进才.我国的政府公关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8(2).

[10]刘文光.中国政府公关的现实制约及其对策[D].成都:成都行政学院,2002.

[11]周晓丽.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J].理论月刊,2008(5).

[12]陈锐.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与对策[D].成都:四川行政学院,2002.

[13]王红萍.浅谈政府公关[D].天津: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00.

[14]LaneJE.NewPublicManagement[M].London:11NewFetterLane,2000.

[15]PeterDC.PublicRelations[M].Chicago:TheDorseyPress,1999.

上一篇: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透析 下一篇: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