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水临床应用解析

时间:2022-10-16 10:25:29

藿香正气水临床应用解析

药物组成

广藿香150g,紫苏叶50g,白芷50g,白术(炒)100g,陈皮100g,半夏(制)100g,厚朴(姜制)100g,茯苓50g,桔梗100g,甘草100g,大腹皮50g,大枣25g,生姜15g。

功能与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湿阻气机,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临床应用

感冒证属暑月外感,湿阻气机。症见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

呕吐证属湿阻气机,逆于中焦。症见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

泄泻证属湿阻气机,阴于下焦。症见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

霍乱证属暑湿秽浊之气,波及三焦。症见突然呕吐下利,便下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胸脘痞满,恶寒。

中暑证属外感暑湿,气机受阻。症见夏季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腻。

应用鉴别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 与午时茶颗粒的鉴别:两药均为解表和中之剂,均有发散风寒,和胃之功,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证。但藿香正气水与午时茶颗粒药物组成相比,其没有山楂、神曲等助消化的药物,却有燥湿和胃之品。因此,前者偏于化湿,后者偏于消积滞。故在临床应用中,前者主要用于治疗湿邪阻遏所致的呕吐腹泻,兼有发热怕冷的症状;而后者主要用于治疗内伤食滞,消化不良,兼有发热怕冷的症状。

与纯阳正气丸的鉴别:两药均为解暑和中之剂,均有散寒和胃之功,治疗呕吐、泄泻、腹痛等症。但二者所散之寒不同,藿香正气水中以藿香、苏叶、白芷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而纯阳正气丸中以藿香、丁香、肉桂、青木香温中散寒,芳香辟秽,且前者更配化湿和中之剂,而后者配湿散寒结,醒脑开窍辟秽之剂。因此,藿香正气水侧重于治疗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脾胃不和所致的感冒、吐泻、中暑等证;纯阳正气丸侧重于治疗盛暑之季,阳虚之体,或感秽浊之气所致的中寒、吐泻、腹痛等证。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 夏令时疫。与六合定中丸的鉴别:两药均为治疗夏令时疫的常用中成药。

霍香正气水所治之病,证为夏月外感风寒,湿阻气机,感寒吐泻较重,腹痛较急,而且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体倦乏力之暑湿症状也比较明显。

六合定中丸所治之病,证为夏伤暑湿,宿食停滞,食少纳差,脘腹胀满,吐泻不消化之食物等食积症状比较明显。

剂型及用法用量

水:每瓶装10 ml。口服液:每支10 ml。合剂:每瓶装100 ml。胶囊:每粒约1 g。

口服。水:1次5~10ml,2次/日,用时摇匀;口服液:1次5~10ml,2次/日,用时摇匀;合剂:1次10~15 ml,1次/日,用时摇匀;胶囊,4粒/次,2次/日,小儿酌减。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该药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增强细胞免疫,增加胃肠道的吸收等药理作用,还对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也有较强抗病毒,抗过敏的作用。

临床新用 大量临床研究报道,该药也可用于恶阻、荨麻疹、酸中毒,其中以失水性酸中毒疗效最佳,尤其是脾阳亏损和湿浊困脾所致酸中毒更为满意。水剂外搽可用于治疗中股癣、足癣、体癣、手癣、夏季皮炎、湿脚气病、痱子、皮肤痈疖和皮肤瘙痒。

另外有报道,该药还可用于治疗亚硝酸盐中毒、青鱼胆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农药中毒、空调症、梅尼埃病、乙型肝炎、胆石症伴感染、糖尿病、迁延性肝炎、手术后引起的肠胀气、水肿,高热不退、嗜睡、复发性口疮、小儿顽固性流涎、尿布皮炎、流行性腮腺炎、带下、痢疾、眶上神经痛等多种疾患,以及防治蛋白过敏、胃肠过敏、紫癜等。

注意事项①饮食宜清淡。②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③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④服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吐泻明显,并有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⑤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⑥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⑦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⑧儿重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⑨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上一篇:五苓散临床新用解析 下一篇:奥硝唑新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