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赞成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时间:2022-10-16 09:50:40

时 间:2015年3月31日

地 点:山东滨州实验中学

主 持 人:蒋文学 评委:朱文业

正方代表:郑伟岳(一辩) 王 悦(二辩) 李 广(三辩) 王璐遥(四辩) 指导教师:赵连森

反方代表:尚阳阳(一辩) 陈聪慧(二辩) 司光宗(三辩) 彭梦杰(四辩) 指导教师:王清娥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评委、观众、亲爱的辩手,大家好。繁体字是客观存在的汉语文化现象。古人普遍使用它,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简化汉字独领的时代,中国港台及世界华侨居住区仍使用繁体字学习、工作、生活、印刷等。日前,导演冯小刚也呼吁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引起一些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以此为话题,辩论一番:到底该不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大家好,我方认为,恢复部分繁体字使用是十分必要的。第一,部分简体汉字简化程度过高,如“爱(郏”“车()”“汉(h)”“华(A)”等字均因简化丧失了其本来的表达效果以及繁体字固有的形体美、构字美、意蕴美,于学习和记忆均有不利影响,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汉文化的传播。第二,学生在汉字学习的时候,对不少简体字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既无内涵,又无美感。如果适当增加一些有意义的繁体字,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更有益于培养沉稳平和、不急不躁的性格,君不见,大多数书法作品都是使用繁体字书写的吗?第三,我国港澳台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国家都是使用繁体字,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能产生一脉同源的亲切感,有利于与这些相邻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综合上述,我方赞同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反方一辩:恰恰相反,我方认为不应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对方辩友所说的似乎合情合理,只不过看问题过于简单。中国汉字作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确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但是繁体字之所以被简化为简体字,这与历史的进步和必然要求分不开。我方认为汉字的简化是汉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在文化的传承中,它更有利于汉字的广泛传播,你觉得是一粒种子更容易传向远方,还是一块石头更容易传向远方呢?其二,简化的汉字笔画减少,可减少书写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结构也更容易辨认,印刷时可采用更小的字体,节省油墨和纸资源。其三,每一种文字的完善和演进是为了更好的使用,汉字的简化也正是为了适应更大范围的交流。从长远来看,简化的汉字更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能适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不赞同对部分繁体字的恢复使用。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陈述观点太过片面。众所周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而每一个繁体字都有着深厚的造诣。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丰富我们的汉语知识,更能使我们在一个个灵动的字符中深刻感受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正如列宁所说:“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没有内容的文化是谎言,只有形式的传统是伪造。我们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文化,而是内容的丰富;不是记忆的工具,而是情思的载体。虽然汉字简化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便是我们想要传播的中华文明吗?如果说简体字是树的枝叶,那繁体字就是深入泥土的根。叶的凋落,荒芜不了轮回的春夏;而根的阻断,会阻灭了生的源泉。我们需要部分繁体字,正如树需要根一样。同样,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又怎能在世界之林中矗立扎根,强盛崛起。“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不是表面文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见”的“H”,而不要无“心”的“邸薄R水思源,做人不可忘本。若只追求形式上的简单便否定繁体字的价值,未免太过肤浅片面。能震撼心灵事物的才是真正的财富,有传统基础的才会生生不息。

反方二辩:随着“中国热”的兴起,汉字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随之增大。汉字简化易识、易记、易写,不仅有利于国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更能促进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全世界。对于是否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不能只看到它在华人聚集地的作用,更要考虑它作为世界性语言的发展趋势。再者,繁体字及其知识如果进入语文教材,必然会加重中小学生的书写、识记等负担,而且会需要裁剪其它文体在课本中的比重,显然不符合汉字在原有教材改革中的内容要求。况且,在时间观念如此被重视,生活节奏如紧张快捷的今天,汉字简化已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你忘了金无足赤,玉有微瑕。你可知我们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仓颉造字开始,到甲骨文、真草隶篆行,再到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汉字,历经数千余年,可是文化气息越来越弱,我们使用的先进简体汉字只是为了传播知识与信息,并非能体现出我们中国汉字的形、意、神,而繁体汉字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不足。繁体字传承了我们中国汉字的精粹。部分繁体字固然有其弊端,但是我们武断地否决了它,显然是不对的。比如说现在有些学生总是忘记字的写法,因为许多简体汉字已经脱离了本物的“形、意、神”,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解记忆。再说,恢复部分简体字的使用也有利于促进大陆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认为恢复部分繁体字,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简汉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所谓大道至简,汉字简化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降低其流通门槛,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去传承传统文化,这又何谈您所说的割裂传统文化之说?世界需要简化的汉字,这也迎合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趋势。那么,部分繁体字的恢复还能让她快捷走向世界,传播文明吗?换一句话来讲,假若恢复部分繁体字,那么又会对现行汉字造成多大冲击?祖先创造文字,先贤简化文字,不就是为了让后人更易掌握吗?五指有长有短,才能存高低,或许有些人能够通过自己来掌握这部分繁体字,但另一部分人呢,他们使用了多年的汉字突然被更换,怎么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国家用了多少年的时间才普及了汉字?先不提这部分人能不能掌握繁体字,教授这些人,又要浪费多少公共资源?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到时,交流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可见,宣扬恢复部分繁体字无疑是破坏传播根基。

主持人:一路辩论,口吐莲花;各执所长,硝烟弥漫。下面有请双方辩手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众所周知,中国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繁体字是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是繁体字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使用繁体字,可以让我们积淀对古文化的认识,在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中,蕴含着排列有序的结构美,舒缓流畅的韵律美。繁体字蕴意丰富,如“W”,让脑子厚实;如“簟保灯下苦读能五子登科……而使用简体字则会产生许多问题,如部分简体字字形相近容易误认、无法呈现其内涵及解释字源、合并汉字导致歧义增加、丧失艺术美感、破坏汉字系统性、限制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经典古籍的使用和挖掘……现在全球华人仅有4000万人使用,而中国使用繁体字的人数仅占0.92%,繁体字已经到了亟待挽救的地步。现在部分中国人已经逐渐西化,不重视春节、中秋节,却重视情人节、圣诞节,民族意识已逐渐淡薄。试问,有一天,当你的子孙后代不认识繁体字,甚至不知道繁体字,身为一个炎黄子孙,文化丧失难道不使你感到羞愧吗?我方强烈坚持恢复部分繁体字使用。

反方四辩:我方坚决反对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本上是说民族意识和文化理念的延续,是入脑走心的精神活动,最根本的是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文字只是传播工具,是一种交流载体,过分强调文字的符号意识是重表轻里的浅层思维的表现。综上,汉字简化只是简化了书写难度,并没有丢弃它的内在含义,也没有背离造字“六法”。现在使用的大部分简化汉字仍然是遵循指事、形象、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组成,怎么能有割裂传统文化之说呢?相反,我方认为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会阻碍人们之间的联系,增加交流难度,缩小沟通范围,阻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了加快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播,促使民族文化繁荣,我们应大力普及简化汉字,以方便交流。我方坚决反对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主持人:真诚感谢各位辩手流畅的表述、睿智的思考、辩证的思维。繁体字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道人文风景,魅力古已有之,甚至至今不衰。它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也会产生一些在所难免的负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好它的双刃剑的作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批判地继承,恐怕才是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今天你提问了吗? 下一篇: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