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6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6 08:51:31

【前言】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6例疗效观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88年《中医儿科学》厌食症诊断标准,即: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而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排除因外感或其他全身及消化系统各类急,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1]。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健脾汤。药物组成:人参3g,炒...

摘 要 目的:观察健脾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以健脾汤(人参、炒白术、茯苓、炒山楂、神曲、炒麦芽、木香、砂仁、陈皮、山药、肉豆蔻、黄连、甘草)治疗。对照组42例以用小儿健胃消食片治疗。两组均以7天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86%,对照组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汤具有扶正健脾作用,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优于健胃消食片治疗作用。

关键词 厌食/中药疗法 健脾汤 治疗 小儿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近年来运用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患儿86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与应用小儿健胃消食片者了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收治小儿厌食症患儿患儿128例,男82例,女46例;年龄3~6岁;病程2周~2个月。将其随即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4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88年《中医儿科学》厌食症诊断标准,即: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而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排除因外感或其他全身及消化系统各类急,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1]。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健脾汤。药物组成:人参3g,炒白术6g,茯苓6g,炒山楂3g,神曲3g,炒麦芽3g,木香1g,砂仁1g,陈皮2g,山药6g,肉豆蔻3g,黄连1g,甘草1g;用法:水煎汤100ml,分早晚温服。3~4岁40ml/次;5~6岁50ml/次,2次/日。对照组服用小儿健胃消食片,3~4岁2片/次;5~6岁3片/次,3次/日口服。两组均以7天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无变化。

结 果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6例,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86%;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7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例1:患者,男,5岁,2010年10月5日初诊,其父代述:厌食5月余。患儿平日饮食不节、食欲不振、挑食厌食、食后大便稀溏、泄泻、曾多次住院、输液、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初诊:小儿面色无华,头发稀黄,肌肉松软,体型瘦小,动则汗出,易感冒咳嗽,舌苔白腻,指纹淡紫,脉细弱,诊断为厌食症。证属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胃纳失常、枢机不畅。治以健脾益气、运脾开胃,用健脾汤治疗:人参3g,炒白术6g,茯苓6g,炒山楂3g,神曲3g,炒麦芽3g,木香1g,砂仁1g,山药6g,肉豆蔻3g,黄连1g,陈皮2g,甘草1g。用法:水煎汤100ml温服,50ml/次,2次/日,7天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食欲渐增,肌肉丰满,面色红润,大便成形正常,诸症已除。

讨 论

小儿厌食症除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的生理基础外,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长期偏食等,皆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食纳欠佳、消瘦,继而影响患儿正常的发育。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治疗上既要补脾,健胃、避免纯补壅滞,防碍气机运化,损脾伤正,应以消补兼施,注重从胃论治。古人云:“有胃气得谷”。厌食症者不思不纳,关键在不纳,故辨治厌食,勿忘治胃,宜遵循“治脾宜从升发脾气,运则脾健;治胃多宜清降,润则胃生,治脾之药不能代以治胃;治胃之药勿需碍脾之旨。健脾汤系中医传统方剂,具有健脾醒胃、淡参利湿、消积和胃、调和脾胃之功效,用于治疗小儿脾虚厌食、腹泻诸症。方中人参、白术、茯苓,补中益气、健脾祛湿而止泻。佐以山药、肉豆蔻助其健脾止泻之力;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益气调中。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运脾,消食和胃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2],人参、白术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神曲、麦芽能促进胃酸及胃酶的分泌,所含维生素B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山楂能增加胃液分泌,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本观察表明,健脾汤治疗小儿脾虚厌食症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8.

2 梅全喜,毕焕新.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5:516.

参考文献

1 扬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9-410.

2 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3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0.

4 钟润芬,黄石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7):587-590.

5 邹卓成,林国华.张家维教授针药结合治疗面部三病症经验介绍观察[J].新中医,2011,43(6):167-168.

上一篇:整脊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下一篇:结合中医体系辨识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