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时间:2022-10-16 07:53:26

《镜花缘》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林太乙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发挥译者主动性,对原文中大量偏离故事情节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地翻译,并始终把目标读者放在第一位,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基本实现功能对等,达到翻译目的。鉴于林太乙身份的特殊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李汝珍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第二部分,简介译者林太乙及其翻译背景。第三部分具体例子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镜花缘》 翻译策略 林太乙 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33-02

一、《镜花缘》及作者简介

在中国瀚如烟海的小说中,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1]是一部经典奇书。共100回,前部分描写唐敖、林天洋、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中途径“女儿国”“君子国”“两面国”等国的所见所闻;后半部分叙述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的故事。小说中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融合了中国古代成仙修道、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还包含药学、音乐、数学等专业知识,突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2]中把镜花缘称为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自此这类小说便称为才学小说,最典型的特点是炫耀作者的才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客观评价了该小说及作者:“盖惟精声韵之学而仍敢于变古,乃能居学者之列,博识多通而仍敢于为小说;惟于小说又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则博识多通又害之。”[2](42-27)此小说情节新颖并用了许多独具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词语,但在目的语中很难实现等值翻译,译者必须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再现原作风姿。

二、译者简介

林太乙,1926年4月生于北京,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次女。她的文笔清新俊逸,简明练达,自然生动。她中英文造诣俱深,著有《林语堂传》、《林家次女》等传记,有The Lilacs Overgrow(《丁香遍野》)、Kampoon Street(《金P街》)、《春雷春雨》等小说。她在1964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来翻译镜花缘。林曾在译本的序言写到:“我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这份译稿时,努力译出一个能够吸引西方普通读者的译本。”[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的目标读者是西方普通群众,而不是某个专业领域的读者,她肯定会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一部趣味性和可读性高的、符合英语思维和文化传统的译作。

三、译者主体性分析

译者的主体性刚开始并没有得到翻译界的重视,人们只关注语言层面,忽视翻译过程中译者作用。译者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到显形的漫长过程。林在翻译时《镜花缘》时,先了解小说特色与背景,然后总揽全局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使用了归化法和异化法。在尽量忠实原作风姿神韵的同时,还要满足译入语国家的读者需求。这些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主要从人名、宗教词语、称谓语三个方面分析译者在发挥主体性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一)人名

首先,中国人“重姓轻名”,姓在前,名在后,中国传统文化以先者为尊,祖先传递下来的代表家族共性的“姓”自然就要在前。名表明了与他人的亲属关系和父辈们的期望。再来,中国的名体现了古代传统价值观。女生名应体现阴柔之美,男子名则体现阳刚之气。林太乙面对名字可以传达出如此多内涵意义,选取了归化策略,保留了汉语名字“姓在前,名在后”的特点。例如,“黎红薇”译者将姓“黎”直译为“Li”,名“红薇”意译为“red rose”。汉语中“辉”的意思是“荣耀”。所以林翻译蒋氏家族名字时“蒋”音译为“Chiang”,而春辉(Spring Glory),秋辉(Autumn Glory),丽辉(Pretty Glory),素辉(White Glory),星辉(Star Glory),月辉(Moon Glory)则被意译。从而目标读者可以知道:在中国,在同一个家族中的同一代人名里有一个相同的字,因为他们名字里都有相同的字“辉”。为了传达人物姓名的特殊意义,林用音译法加意译法来翻译名字。还有许多同样的例子如:文芪 (Wen Sedge),文菘(Wen Cabbage),文芸(Wen Honeybush)。“林宛如”和“阴若花”译为“Lin Pleasant”与“Yin Flowerlike”,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其姓名的含义,使读者易于理解。对于原著中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她则全部采用音译,只在某些人名前加上头衔以表明他/她的身份,如“武则天”译为“Empress Wu Tse- tien”,“唐中宗”译为“Emperor Chung- tsung”,“上官婉儿”和“徐敬业”译为“Shangkuan Waner”和“Hsu Ching- yeh”。林在努力再现这些人物原始面貌的同时,还在译文后的附录中对他们有详尽的介绍。林保留和再现了这些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历史人名,体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详细的注释则表明出她希望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热切之情。这正是其独特身份和文化背景影响了她的翻译策略。

(二)宗教词语

中国传统浪漫小说有很强的神话色彩味道和大量的宗教词语,去缩小信仰不同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理解差距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许多佛教和道教的话,诸如七情六欲、修真悟道、天地精华等等。面对中国宗教词语翻译中无法找到等值翻译的困难,林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了以下三种翻译策略。

1.音译

由于近几十年来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汉译英作品,一些佛道教词汇广为传播。林音译可以给读者一种异国情调,唤起他们阅读兴趣。如“道教(Taoism)”“老子(Laotse)”“阴阳之和(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和“风水(Fengshui)”。

2.直译

林采用直译让目标读者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宗教词语的内涵意义。例如:在《镜花缘》中翻译“百花仙女(Fairy of hundred flowers)”,“百草仙子(Fairy of a hundred plants)”,目标读者得知:他们是道教中掌管一切花草的神仙。

3.直译加注释

译者有时会遇到文字带有特殊的宗教背景知识,翻译中容易丢失。在处理这类的话语,林运用直译加尾注的方法。例如:“星君(the star gods)”“七情六欲 (seven emotions and six desires)”“轮回(the wheel of karma)”。直译加注释可以缩小目的语读者与原语文化差距。尾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译本,避免文化误读,还可以弥补源文本中的信息缺失,更补充扩大源文本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利于接受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三)称谓语

称谓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人有宗族制度,所有家庭成员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在欧美地区,家庭成员分散在各地经营不同的业务,不同于中国人看重整个家族的观念,西方人享受所谓的只有父母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因此英语在亲属称谓在数量和语义范围上比汉语小许多。例如,《镜花缘》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都翻译成“表哥(cousin)”。针对英汉称谓的差异,林太乙采用归化策略。表谦虚称谓:“孤家”“老夫”“老身”“小弟”“小仙”“小子”翻译成“我”,“拙妻”翻译“我的妻子”,和“犬子”翻译成“我的儿子”。将敬语“贤侄”和“壮士”翻译成“你”。“令郎”“令尊”分别翻译成“你的儿子”和“你的父亲”。由此让读者了解汉语称谓的文化知识并体验中国的异国民俗。

四、结语

译者发挥主体性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的乱译,她同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限制,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目的读者的接受程度。林一直努力塑造真正的中国文化形象,让更多人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她在镜花缘中“显形”发挥主体性,缩小文化间的差异,达到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清)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插图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清)李汝珍.镜花缘[M].林太乙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主题科学活动与蒙氏教具有效结合 下一篇:学前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