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生的“修行”

时间:2022-10-16 07:17:20

一位高中生的“修行”

您好。我是一名就读于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高中生。我所在是一所寄宿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假,为缓解闭塞生活的紧张,学校提倡订阅《中国青年》,并每周日组织观看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自觉获益颇多,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想法。

我也算农村出来的孩子,但真正为贫困所震撼,是一期《新闻周刊》介绍西部义务教育时,老师真诚地说,“现在有国家早餐补贴的三元,学生们都能吃好饭了!”

原来区区三元钱,就能让贫穷的孩子吃饱,这让我感受到了“贫困”二字的压力。我这才想到自己每天所浪费的饭菜,可有可无的零食,如果换成两个鸡腿,能给一个仅能温饱的孩子带来整天的快乐。

重情义的同学为何对“贫困”冷漠?

跟随着这个单纯幼稚的思想,我开始了自己的“修行”。平常刻意节俭,反而不持久,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生。但自己吃零食时,我就想到吃不到它们的孩子,在这种生理快乐时多了一分节制,更愿意省下钱捐出去,获得心理上的快乐。在我“修行”的三个月,并不感到苦行僧般压抑,反而在看到日积月累省下的300元时,感到快乐与充实。

当然,我写这封信,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善举,而是想以实例证明我的观点的可行性。我希望,能推行校园微公益(我原以为自己是“微公益”这一理念的倡导者,没想到早有前辈提出)。缺少社会资源的高中生做公益,势必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生活中的两件小事让我认识到校园公益的另一个意义,即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学会思考,关怀他人。

第一件事是我校初中部捐赠学习用品给某小学,有一位同学见了精致的笔记本,就想顺走一个,我提醒她,这是给贫困生的,同学一本正经地道,“我也穷啊!”看着她一身价值上百个本子的衣服,我无话可说。

另一件事是跟好友说起,我打算做微公益。朋友忙说,捐我捐我大有哈林的范儿。

哦,这两件小事并不能说明同学多么自私冷漠无情,现实生活中他们也讲情讲理。

让我最警惕的就是这一点:平常重情义的同学,对贫困并没有真正深刻的认识,这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吗?当我不曾了解中国真正的贫困人群,也单纯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吊车尾”,也是需要帮扶的人群。

中国梦是不是简单的大城市梦?

我们常常看到的电视媒体宣传,是北京发达的教育医疗水平,上海繁荣的经济,苏杭宜人的气候而我们身处的河北,常常被批评“教育僵化,工业发展不合理,环境脏乱差”,听多了,觉得“河北真的糟透了”。

这种褒贬不同的宣传,是带有功利性质还是太过偏激,我无法断定;但身边的家长老师,包括我们自己,都用此来激励自己锐意进取努力学习。在我们学生的潜意识中,发达的北上广才是最好的必然归宿,而同在一个祖国的贫困落后的区域,却被理所当然地遗忘,甚至包括生养我们的河北。

也许我说得言过其实,现实中很多同学会留在河北,甚至响应国家“建设西部”的号召扎根边疆――但是,追求北上广的高品质生活,和建设家乡的普通生活,显然前一种更有吸引力。

追求什么,无可非议。只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时,真正关注过他人?是否知道还有人生活在非常穷困偏僻的地方?这种关注,不仅仅是物质关注,而且是心灵的关注,就好像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关注。

今天的西部大开发理论,希望缩小中西部的经济差距。我希望同时也去关心西部民生,关注他们的心灵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中国梦,不是简单的北京梦,上海梦,也应该是西北梦,乡村梦。

作为一个高中生,也许我的理解还很浅薄,但我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多数人的富裕,中国各个区域经济的大平衡发展,才是中国的复兴。

每个人是否都能身体力行地圆梦?

我一直记得讲过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强调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强化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强化兄弟情义这一意识,才能让民众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地区,不论贫富,你帮我,我助你,共同发展。我觉得这种民族情谊会使落后区域的发展更加科学,使得中西部交流更加和谐,国家更加稳定自由平等,蓬勃富有朝气。

但凡是涉及社会风气的变革,仅靠喊几句口号难见成效,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去做。

我只是一名高中生,提出校园微公益,就是当下我的中国梦――不仅是经济帮助,更希望这件事情能让人们关注贫困的兄弟姐妹,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善良的价值观。

确切地说,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建立时期,这时树立的价值观更易持久。小学生和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知识储存不够,即使老师引导,也难以持久。大学生和成年人,价值观已经形成,有些还被社会习气感染,不易改变。

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预备军,微公益对“建立三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近一所中学,学校发了一种校园卡,使得零碎化、常态化的公益活动成为可能。学校可以在超市、炸鸡店、礼品店旁边,设立一些公益卡机。这些卡机是一个选择,提醒同学们,你买毛绒玩具的十块钱可以有更大的价值,你可以省下一对鸡翅的钱去帮助别人――他们可以用这份捐助,买一本很好的书,或者吃上一顿饱饱的饭。

高中生能否推行微公益?

我觉得,前期的引导与后期的激励不可或缺。

古人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班会上,能否系统介绍中国现有的经济形势,尤其贫困地区,让同学们对“贫穷”二字真正了解而深深触动?

感动可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还需要后期激励。必须利用好这笔善款,让每一个捐款的学生都看到钱的去向,看到每分钱发挥的效力。如果我们捐款捐助的款项,能够建起一座小小的校舍,能够让冬天穿着破鞋的孩子换上温暖的鞋子,能够让常年吃包谷饭的弟弟妹妹们,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我相信,这样的感动和成就感会让人终生难忘,长久坚持下来,就会形成日常习惯。

《中国青年》杂志今年有一期讲述“清水衙门共青团如何做公益”,让我很受启发。校团委可以带头推广微公益,前提是财务透明,及时公布公益款项,并且定时总结经验。

和平时代的理想,可能没有“为国牺牲”那样崇高,但是这个微公益,简单到只需捐出1块钱,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涓涓细流可汇成大海。

我们的理想:不做一瓢饮一箪食的苦行僧,而是吃喝享受时能省下一道菜的钱,寄给远方贫穷的兄弟们;不是衣衫褴褛的践行者,而在逛商场时能少买一方披肩,让远方的姐妹添件新衣;不是舍己为人的大仁大义之士,而是心力有余时,帮扶他人的鲜活的公民。

“高中生和公益”的想法或者幼稚,我一度担心这些说出来,会遭到批评和排斥,所以我写了这封信。真心希望,校园微公益能够在共青团的牵头下,处处开花结果,同时培养少年的公民心,以善举建设未来。

上一篇:《北平无战事》为什么我们要怒给五星 下一篇:扣好为官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