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现状

时间:2022-10-16 07:07:24

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现状

摘要:作者近期对俄境内900名中国人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俄华人主要是经商者、留学生和劳务人员。多数经商者认为俄罗斯是适合经商的地方,并打算长期在此经商。多数留学生认为俄罗斯对其有很大吸引力,但他们普遍俄语掌握得不好。中国劳务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农业、林业,他们吃苦耐劳,遵纪守法。是俄非常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人;商人;留学生;劳务输出

中图分类号:D822(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25―04

尽管有关中国的出版物不是很多,但是这并不表明俄罗斯减少了对中国的关注。在俄中国人的状况是当前俄罗斯最流行的政治话题之一。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在俄中国人这一群体的了解要比其他国家的人少得多,这使我们不得不去解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中国人来俄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找不到工作或者希望能在俄找到更合适的工作。他们中约有78%的人来自城市(其中40%来自大城市,38%来自小城镇),他们在国内原本是工人或农民工(他们在大城市中收入微薄且几乎没有社会保障)、工作在底层的公务员(其中也包括在领导职位上任职的人员)、私营小企业的领导或职员、农民以及大学生等等。

对某一种族群做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做社会调查,但是对中国人做社会调查比较复杂而且也很少有人做。这些来自我们强大邻国的几十万移民与我们毗邻而居,但与我们接触并不多。他们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这使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他们的社会状况,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

近期,我们对在俄中国人做了调查,在被调查的900人中,有700名(其中一半在莫斯科,另一半在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以及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企业家和职员,其余的200名为大学生。调查的基本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对中国人来说,在俄什么最吸引他们,什么让他们不能接受?对在俄的生活(工资收入或学习状况、同当地政府及当地居民的关系、日常生活条件等)是否满意?遇到过什么困难和阻碍?怎样评价自己在俄的工作前景?对未来有何打算?

一、经商者

据俄移民局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俄中国人总计21.8万人,其中商人占59%。而据俄消费监督部门的统计,中国商人的数量占俄境内外国商人总数的6l%,其中在远东地区这一比例为83%,在中央地区为76%。

在俄中国商人中,有53%的人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但他们中多数只是小商人,与供货公司签订供货合同或达成口头协议,自己的企业并不具备生产能力。

对在俄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收入问题,即经济状况。多数中国人认为自己经济状况中等或者说可以接受,很少有人认为非常好或者非常糟,其中有83%的人认为平均每月能赚2万卢布就很满足了。这说明目前多数人对收入要求并不高,与从事相同职业的俄罗斯人收入相接近,因此让人感觉似乎是中国人在抢俄罗斯人的饭碗。

多数在俄中国人都要在经济上接济他们的国内亲属,只有10%的人无须接济亲属,因为亲属家境不贫困。还有5%的人则需要国内亲属接济他们。

收入不多而且还要养家糊口以及接济亲属,使得在俄中国商人不得不过着简朴的生活,而且为了收入必须从事繁重的劳动,因此即使有闲暇时间,也只是看看电视、与朋友交流或是去朋友家串门而已。

毋庸置疑,为了生存需要,在俄中国人必须学习俄语,有96%的被调查者都会讲俄语。虽然半数的人俄语听说都不好,但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来说已经足够了,尽管有些人仅仅是勉强够用。

糟糕的是,在俄中国商人对俄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熟悉相关法规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有85%的人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了解。对此的解释是,即使不了解法律也不会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一来必须知道的法规以及如何逃避法律约束等信息一直在他们的圈子里传递和更新;二来即使懂得法律,也不能使他们摆脱官僚和警察的敲诈勒索。

中国商人在俄遇到的麻烦,俄本国商人也会遇到,这是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这些麻烦主要来自:82%的人认为是警察的勒索,49%的人认为是“保护者”收取“保护费”,45%的人认为是税收、海关等部门官员索贿受贿。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困难。有31%的人抱怨房屋租金昂贵,27%的人认为生活费用太高,12%的人认为税收项目太多,而且还担心中国商品的信誉会给经营带来风险。根据调查,在莫斯科的生活成本要比远东地区高很多,并且在那里从世界各国进口的商品种类齐全,相比之下,中国的商品信誉度较低,因此经营中国商品就会冒一定的风险。

尽管如此,在俄经商的中国人中,有45%的人认为俄罗斯的环境比较适合做中小生意,在远东地区的各城市中这一比例更高,例如在哈巴罗夫斯克市高达62%。

在莫斯科及远东地区,中国商人对俄罗斯政府及当地居民的态度趋于中等偏好,即有57%的人认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与俄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正常相处,而充满敌意的为数极少。

虽然不能盲目地认为在莫斯科居住的中国人全都是好人,但其中至少有90%都是正派人。他们辛勤工作,认真守法,用劳动挣着辛苦钱,按时纳税并支付着数目不小的工作许可费。尽管如此,中国人也没有一个能够逃脱警察之手。对中国人罚款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中国人对此已经麻木了:交了钱,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否则很可能遭到痛打。不久前,警察殴打了我的一个熟人,致使他失去了知觉并把他扔到了马路上,幸好过路的人叫来救护车把他送进了医院。经过很长时间,他才从挨打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去警察局申诉,但后来他明白了――去申诉只能是浪费时间。

多数中国人对俄的印象都不坏,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大家都认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对俄充满好感的人数几乎是对俄印象不好的人数的4倍。

那些对俄罗斯、俄罗斯人以及在俄工作机会持积极评价态度的中国人,都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多数人都打算继续在俄工作,而打算不再继续在俄发展的人只占6%。约有一半的被调查者持有护照或居住证明并在俄定居,而打算彻底与俄断绝关系,回国或去第三国发展的人仅占7%(在莫斯科和远东,这一比例分别为3%和11%)。

跨国通婚状况是分析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好的统计指标。调查显示,在俄中国人多数都有异族恐惧症。尽管如此,能够积极看待跨国婚姻(包括自身就是跨国婚姻者)的人要比反对这一婚姻形式的人多,无论在莫斯科还是远东,都是如此。据统计,有68%的被调查者不反对跨国婚姻(在莫斯科和远东这一比例分别为85%和50%),而为数不多的反对者全部来自远东。

与之相比,在俄罗斯人中,赞成跨国婚姻的只有8%,保持中立态度或者可以容忍的占40%,而

有40%表示反对。

现在,对在俄经商的中国人情况做一小结:

多数中国经商者认为俄罗斯是适合他们经商的地方,并且打算在这里长期工作,即使不在这里常住,至少也会定期过来,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这条路。

虽然他们在俄从事的经商活动并不风光,而且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们对此很满足。除此以外,他们对当前俄的社会体制带给他们的压迫和屈辱已然接受。

然而,在不考虑经济、社会和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任凭劳动力资源在俄领土上自然流动是不正确的,应当让市场规律自发地使劳动力资源向相关的领域和地区迁移。任何国家都不能为了获取国家利益而在规范移民程序方面推卸自身的责任。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在俄中国人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困扰而视其为来自非文明国家的二等公民。我们不应忘记,这些中国人是在为我们俄罗斯而工作,因此付给他们的报酬至少应与他们所做的工作相符,这一点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来俄经商究竟是挤占了俄罗斯的市场,使市场失去了经济活力,还是他们自上世纪90年代初来俄经商时起,就在没有触及俄当地居民利益前提下填补了俄市场的空缺?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来俄经商的中国人不大可能与当地俄罗斯人进行竞争,当然,偶尔也会发生双方之间矛盾激化的情况。不过,如果说存在竞争,那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即俄罗斯国产商品与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之间存在竞争。例如,在远东地区的食品领域中,俄地产蔬菜和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之间就存在着竞争。廉价的中国产品几乎使经营俄商品变得无利可图。对批发商来说,如果想减少损失、获取利润,最适宜的办法就是从边远的农村市场上采购卷心菜及其他种类的蔬菜,运到当地销售。但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当年有好的收成,而且采购成本要很低。

二、留学生

根据中国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在俄的中国留学生约有1.5万人,这个数目与在技术革新最前沿的发达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相比(2006年为26万人)要少很多。

俄罗斯由于独立于现代物质文明体系之外,在出国留学大潮中只分得了一小杯羹。在上世纪50年代,为中国所熟知的最新科技成果都来自俄罗斯,甚至追溯到更早些时候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的革命青年也是从苏联学到了革命斗争的理论和方法。但上世纪90年代初俄社会剧变后,令人费解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水平持续下降,导致俄在教育领域的国际信誉降低,好在俄在航空技术等领域的良好威望为维护其教育领域的威信起了作用。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主要担忧人身安全问题,此外,俄语难学也是一个障碍。

因此,打算来俄留学的中国青年并不多,世界上有中国留学生的国家中,按接收中国留学生人数俄罗斯仅排第11位。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学生对前往俄大学留学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首先是由于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急需大量熟练掌握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及熟悉俄语的专业人才;其次是由于中国想学习并掌握俄拥有的某些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此外,有的人赴俄留学是出于对俄罗斯这个具有丰富多彩文化而且历史命运与中国密切交织的国家本身浓厚的兴趣。

与在俄的中国商人不同,中国留学生在对俄政权机关(主要是直接管理其所在学校的机关)的态度上保持中立,这是由于他们不像那些商人命运完全掌握在某些官员手中。

在中国留学生的群体氛围中表现出较强的排外性,有68%的学生认为俄罗斯人对他们态度非常傲慢,30%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遭到俄罗斯人的辱骂。在这一点上,莫斯科和远东的中国留学生看法接近。

物质生活方面,中国学生总体上非常简朴,有11%~20%的学生因拮据不得不经常放弃购买日用必需品以及去医院看病的打算。同时,有54%的学生经济宽裕,甚至春节时还能回家探亲。

大约1/3的中国留学生半工半读,做临时工或从事翻译、导游等全职工作,有的甚至去经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余打工已司空见惯,很多学生在莫斯科的中文报纸的招聘广告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另外2/3的学生能够完全致力于学习。

有55%的学生能为国内的亲属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24%的学生须靠国内亲属的资助,只有近18%的学生无须别人资助。

在俄的中国学生与在美的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是:在俄学生并不打算融入俄罗斯社会,他们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较多的文化和语言障碍,本能地将自己与当地的俄罗斯学生隔离开来。43%的中国留学生班级里没有俄罗斯人,都是中国学生。有6%的中国学生住在大学宿舍里,显然这能促进他们与俄罗斯学生的交往和友谊,但实际上只有约7%的中国学生闲暇时间是与自己的俄罗斯朋友度过的。

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生试图在自己和俄罗斯的现实社会之间竖起一面墙,但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他们由此会失去与周围环境接触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

中国学生学习很认真,而且持之以恒,可以说这是从他们父辈那里继承来的优良传统。他们的父辈中,很多人上世纪50年代都在苏联留过学。俄大学的教师们都说:“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他们很少出去玩,课余时间都在学习,甚至节假日也如此。”

遗憾的是,来俄学习的中国学生俄语普遍不好,使他们难以和俄学生交流。根据统计,有66%的人只能用俄语进行简单交谈,而熟练掌握或者能阅读俄文书籍的为数甚少。51%的学生承认语言的障碍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须指出的是,目前在俄经商的中国人特别多,尤其是那些从中国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河北省来的商人,他们需要大量俄语翻译,因此如果俄语掌握得好的话,那么找到工作将不成问题。

在俄学习对中国留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将有何影响呢?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俄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90%的学生认为没有白来,只有1%的人觉得很失望。有46%的学生明确表示打算在俄长期定居和工作,11%的人对此不反对,只有4%的人表示不打算再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在跨国婚姻方面排外性不是很强,有43%的人认为可以接受他们的亲属,包括自己的孩子与俄罗斯人组建家庭,这一比例比对跨国婚姻持反对意见的多3倍。

三、劳务人员

目前,来俄中国劳务人员已达32万(他们都签订了在俄工作不超过三年的合同)。根据俄移民局的统计,中国劳务人员中,有55.7%的人从事建筑业,24.5%的人从事农业,19.7%的人从事林业。他们的工作地点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等地以及欧俄的某些地区。

在俄远东地区,外国劳务人员非常多,中国人所占份额较大。这不仅是由于俄人口负增长造成国内劳动力的短缺,还由于很多远东居民都移居到环境更舒适的其他地区去了。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就有来自近三十个国家的劳务人员,其中中国人数量最多,占37.3%;其次为独联体国家的劳务人员,占32.3%。

中国劳务人员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对每月3000~5000卢布的报酬很满足。

俄建筑公司很愿意雇佣中国的建筑工人,但对于以承包方或建设单位身份参与俄建筑市场的中国人比较排斥,因为它们担心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但俄政府对此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吸引中国的大型建筑公司参与俄建筑市场会形成健康的竞争局面,这对建筑业市场的发展并无害处。

在俄罗斯,从事农业的中国人要比从事建筑业的少一半多。与建筑工人一样,他们主要也在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工作,近来逐渐向欧俄地区拓展。不得不承认,俄罗斯人对中国农民出现在他们的村子里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因为他们不希望身边出现对工资要求不高而且勤劳能干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担心租给这些中国农民的土地会收不回来。

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愿意在俄罗斯当前条件下工作的中国人,对俄罗斯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他们劳动所得低且劳动技能高,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争取就业机会方面也具有更强的优势。目前,俄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同时还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及既要让这些中国人创造劳动成果,又要让他们参与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对进口劳动力的数量、专业以及在国内的分布情况进行认真考虑。要为这些来我国工作的人员创造文明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受到与我国公民同等的尊重,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在俄中国人的状况问题更要引起关注。

(本文译者云继洲系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国际贸易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

上一篇:关于黑龙江省发展对俄蔬菜出口问题 下一篇:导弹防御系统问题视角下的俄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