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传说之城

时间:2022-10-16 06:50:53

如果您喜欢背着行囊,穿行于古朴的街区,无目的地去感受那些远古的印记,或是在暖暖的阳光下,和村头脸上刻满沧桑的老人谈天说地,那么,在洛阳九个县(市)中,偃师无疑是首选。

听不完的传说

相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攻取朝歌灭商后,武王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在此偃师息戎,兵车入库,偃师由此得名。

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偃师”,却是一个人名。这里所说的偃师,是周代的一个巧手工匠的名字,他擅长制造各种灵活机巧的奇巧器物。周穆王在西巡狩猎途中,遇见偃师。偃师告诉周穆王,最近制作了一件很有趣的玩意儿。周穆王很好奇,让偃师去取来看。

第二天,偃师带着一个舞伎装扮的人来见周穆王。他指着身边的舞伎说:“这就是我所说的巧物,是一件能像真人一样活动的木偶。”周穆王十分惊奇,走上前去仔细辨认。可是从舞伎的眉眼毛发到一举一动,看不出与真人有什么区别。

舞伎的表演灵巧活泼,生动有趣,不时惹得周穆王等开怀大笑,是真人还是巧物已经不再重要了,一切似乎就要完美地结束了。然而就在表演即将结束时,问题出现了。

本来表演结束时,舞伎表示一下谢意也就完了,可舞伎竟然转动双眼,向周穆王的侍女频送秋波,这一下引得穆王大怒,立即命人将偃师捉来。见周穆王真的生了气,偃师也害怕起来,不等周穆王发话,迅速冲向舞伎,扯下舞伎身上的衣服,并将其大卸八块―――舞伎确实是木偶!见此情景,穆王转怒为安,上前仔细打量摊在地上的这堆零件,原来这具舞伎木偶是由木、胶、漆、毛发、黑白丹青等各种原料制造而成,外表内脏一应俱全,这些内脏不是摆设,与肢体关系非常密切,缺少哪一个都会影响到木偶的神态举止。真是不看不知道,周穆王深为感叹,由衷地称赞偃师的技艺可与自然造化媲美。

周以降,似乎无人提起偃师木偶,不知是由于木偶被拆,未重装起来,还是就此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抑或这本来就是一个传奇故事。然而1978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不由令人联想起偃师木偶的故事。

这次考古发掘地在山东莱西市贷野村西,是挖掘一座西汉墓。在此墓中,发现了一批木偶,其中最高的一具,居然达到1.93米。不仅如此,复原后发现,这具木偶是由13根木条雕制成一副可以活动的骨架。各个构件间有关节,腹、腿部的构件上还钻有多个小孔,这些小孔是用作什么的尚不清楚。木偶的整个骨架灵活机动,可以蹲坐、可以站立、可以屈膝而跪,设计得十分灵巧。倘不是有实物发现,仅仅靠文献记载,是很少会有人相信西汉时人能够制作出如此灵活自如的木偶的。

从西汉木偶反推偃师木偶的真实性,断然否定它的存在似乎过于武断了,是否在西周时代,中国的能工巧匠能制造出构思奇特、如偃师木偶般的木制品了呢?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不可能的只是其所能达到的以假乱真的程度罢了。

传奇、趣闻和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俯拾皆是,每一个地名来历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村庄都珍藏着无数传说――这个城市太古老了,古老到与悠悠中华文明同生共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这里建起了都城斟,也就是现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号称“中华第一王都”。在二里头遗址东6公里的偃师商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的第一座都城“西亳”的所在。秦王朝,偃师正式被设县,随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洛阳城,就建在偃师市与孟津县相毗连的伊洛平原,现在这一遗址被人们统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厚重的历史,让偃师演绎了太多的神话传奇。无论你走进偃师哪一个地方,只要知道你准备听这个地方的故事,村里的人都会给你搬来一个小板凳:“想听这还不容易?别着急,坐下来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民间地头的许多故事,在正史里都是找不到的,但它是与历史一脉相承的事实,仅仅是倾听,就是一种享受。说偃师是传说之城,一点也不为过。

首阳山义士

沿着传说的足迹,我们来到首阳山镇。首阳山镇因境内的首阳山而得名,据说首阳山是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它海拔359.1米,“日出之初,光必先及”,所以山名首阳。纵观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此山在历史上的名声却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高度。

攀上首阳山顶,北望,滔滔黄河奔流东去,舒缓从容;南眺,中岳嵩山逶迤蜿蜒,洛水如练;西瞻,伊阙朦胧,古都依稀。环视山脚,沃野青翠,充满着盎然生机。

让首阳山声扬海内的是一对兄弟,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两人都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一直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父王心意后,便主动离开了孤竹国。但是,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王位应让于他,也不肯受位,便逃走了。听说周国的西伯昌尊老敬老,治国有方,兄弟俩不约而同都投奔了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决定讨伐商纣。

伐纣的军队载着西伯昌的牌位行进。听说此事的伯夷、叔齐冒死闯入军中,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厉声劝谏:“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便让他们离开。

牧野一战,商纣王发兵70万迎战,但兵士阵前纷纷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改朝换代本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伯夷、叔齐二人从此却以享用周朝的禄食为耻。兄弟俩相约离开了周朝国都,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采薇而食。

一次,田野中走来一名村妇,对两人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村妇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兄弟二人的心,他们羞愧难当,最后绝食而死。

对于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行为,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人们褒贬不一。

他们的行为,首先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据史料记载,定都洛阳的晋武帝司马炎,在距离都城(汉魏故城)东北数公里的首阳山上,修盖夷齐庙,封添夷齐坟冢。祭祀伯夷、叔齐的帝王,后来还有元世祖、明宪宗、清圣祖、清高宗、清仁宗等。他们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或颁以祭文,或题写诗篇,都十分庄重。

伯夷、叔齐的行为,还得到历代许多文人名士的称颂。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是孔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赞颂他们是“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可以说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

但是,历史上也有人质疑伯夷、叔齐的行为。据《太平广记》中记载,汉武帝刘彻有一次见了伯夷、叔齐的画像,便问身边的东方朔这是何人?东方朔答曰:“古之愚夫。”刘彻不解地问:“夫伯夷、叔齐,天下廉士,何谓愚邪?”东方朔说:“臣闻贤者居世,与时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堂,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俱游?天子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言下之意,就是聪明人要视时局而动,才是更大的人生智慧。

褒也罢,贬也罢,看多了历史上因争夺王位而上演的手足残杀、卖国变节的蝇营狗苟之辈,如今再审视伯夷、叔齐二人的行为,仍让人感动和思考。

客家人的千年乡恋

一天傍晚,我顺着偃师老百货楼一路向北,来到虎头山森林公园。公园的凤凰山顶有一个纪念碑,今年9月建成,是为了纪念中原客家先民南迁的那段历史,而这块纪念碑就是当年客家先民的出发地。如果想了解偃师,这里,是个不容回避的地方。

纪念碑坐落在有17级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寓意着客家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1700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以中国古代礼器之一的玉琮为基本形态。

纪念碑西侧墙体上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记,记述了世界最大的一支民系,从偃师走出的历史。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5次大规模南迁。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那时候的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僻的山岭中,居住的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种子、技术,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就是对客家人的真实写照。

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其间表现出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战天斗地的勇气、刚强的气节,让人赞赏。而作为客家人之根的偃师,这种精神还激荡在这片土地上。

味蕾盛宴

当下的缑氏镇,葡萄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大多只剩下采摘过的葡萄藤架。这里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

好客的主人并没有让我失望:他从屋里端出了托盘,托盘里是玛瑙般晶莹剔透的葡萄,仿佛刚刚从枝头摘下来一般,让人垂涎欲滴。他说,成熟的葡萄可不好保存,现在镇里建有葡萄包装箱厂,有1座80吨和两座30吨的冷库,冷藏保鲜了大批成熟的葡萄。想吃新鲜葡萄,如今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缑氏镇种植葡萄的历史要上溯到1984年,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葡萄生长种植,产出的葡萄粒大、色艳、质优,现在已经发展葡萄3.5万亩,总产量超过10万吨。葡萄成熟的季节,每天有200吨左右的优质葡萄被运往粤、湘、鄂、赣等省,还有大量的葡萄被送到附近新建的葡萄酒厂。

吃饭时,桌上摆上了当地酒厂产的葡萄酒,主人热情地劝我们尝尝:“别看电视上那些品牌葡萄酒名头响,还没有我们自己产的葡萄酒好喝呢!”尝一尝,入口甘醇,虽然我们不是品酒大师,但感觉其口感确实没有辜负主人的推荐。

在偃师吃饭,桌上少不了一道当年皇帝才能吃的贡菜――银条。据说,这种菜是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拜谒太宗皇帝李世民时,呈上的一种奇草,它的根茎洁白光亮,质地致密,色白鲜嫩,清脆爽口,皇上大加赞赏,赐名“银条”。从此,银条就在玄奘的家乡安了家,因为它还有解酒清神、消腻利口、增进食欲等功能,明朝时期被列为贡品,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尝后赞其为膳食一宝。

也有说是伊尹发现了这种“说菜它像菜,说银它似银”的根茎类植物,并将其制成天下奇菜,因此它也被称为“尹条”。人们说“白菜九畦难抵尹条一席”,便是指它的昂贵了。这“尹条”能帮人换回白花花的银子,很自然地又被称为银条了。这银条,东走一里不长,西走一里不生,便是它的罕见之处了。有一种说法是:“千叟宴上比来头,更有银条夸海口;世间多少宾客宴,它是压桌第一口。”听起来玄,却也不假。

如今,皇上的宠食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又被人们称为“听话菜”。何为听话?即:放糖能甜,放盐能咸,想辣能辣,想酸能酸。这种奇菜,当仁不让地被列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葡萄和银条是偃师众多美食中的代表,穿行于偃师的各乡镇,你的味蕾会得到各不相同的满足,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小吃,如顾县的肉合,李村的糊卜,段湾的羊肉汤……不一而足。这并不奇怪,在这个以产小麦蜚声全国的地方,吃不好才是不正常的呢!

上一篇:基于核心能力分析多元化战略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好奇”问题巧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