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的背后

时间:2022-10-16 06:47:32

这两天央视电影台转播了由徐静蕾自导自演,黄立行、莫文蔚、吴佩慈加盟的《杜拉拉升职记》的首映式,这部电影也定下了4月15日公映的档期。

《杜拉拉升职记》源于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大学毕业的一名普通女孩杜拉拉从行政管理新人,一路打拼最终成为某家全球500强企业的人事总监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导演徐静蕾是国内某知名人力招聘公司的代言人之一,更给影片的内容带来了许多现实因素。

徐静蕾介绍影片时还谈到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招聘的黄金期,《杜拉拉升职记》可以被视为是一部“职场应聘升职宝典”。

据报道,徐静蕾演绎的杜拉拉将是“中国首部时尚大片”,这不禁让人想起该片会不会和美国大片《穿Prada的恶魔》影片中“美版杜拉拉”女主角,在纽约时装界的奋斗历程的演绎有相似之处,毕竟原来对杜拉拉的定位还是工作在美资的IT或者高科技行业而不是奢侈品行业。

今天在中国外资企业已经见怪不怪,500强的美资企业给国人的印象是进入中国时间长,体系相对完善,对于工作职责的划分很清晰具体,注重个人价值并提倡竞争和献身以及鼓励创新精神。日资企业则通常注重团队合作,凭借个人魅力或能力就得到迅速提升基本不可能,按部就班可能比实现自我更加符合日企的文化。欧洲企业国别差别较大,英资注重计划,法资注重休闲和文化,德资注重纪律,制药企业相对严谨而奢侈行业非常时尚。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用人文化,美资中高层现在本土化程度最高,要求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追求,敢于个性鲜明,勇于创新和竞争,性格开朗善于沟通是通往职业高峰的垫脚石。而日资高管多以日本人为主,这里除了文化的因素外,日语的掌握也是很大因素。其往往要求员工个性温和,循规蹈矩,没有性格就是最好的性格,激励和提升往往针对团队而不针对个人。所以说杜拉拉一定是在美资企业,她的冲动和对工作充满激情成就了她的成功。

杜拉拉是继小说和话剧的成功之后被搬上银幕的,据说电视剧版也即将开拍。中国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中国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基数大,事实上中国已经是全球用户数最多的传媒大国。首先,电视用户是全球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三倍以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有线电视用户在中国;其次,移动手机用户数量名列全球第一;第三,报纸和杂志读者以及互联网用户毫无疑问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但中国在传媒产业整体还处于弱国地位,人均传媒消费非常低。人均广告支出、电影票房支出、有线电视用户家庭支出均不到美国同等指标的5%。

2008年国产片票房上亿元人民币的数量达到历史纪录的,共有八部。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而电影屏幕只有4000多块。美国3亿人口却有 4万块电影屏幕。电影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优质资源,内容、导演、演员以及高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应该是投资者选择投资相关项目的重要参考因素。

《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本身还说明了内容为王,优秀的内容在线上线下都会带来非常好的投资回报,优秀资源的运营和把握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国传媒行业将会面临一个增长最快最强的时期,投资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增强对一些优质文化传媒的创新企业的投入。

上一篇:用经济学看世间万物 下一篇:你的房子,你有权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