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内在心理动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时间:2022-10-16 06:03:31

调动内在心理动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很多孩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似乎都是为父母学,为老师学,学习上缺乏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语文课上调动内在心理动因,渗入心理技术,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克服学业倦怠感,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我总是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适时的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心理暗示,课堂中无处不在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

在课堂上,我喜欢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在老师眼中,他们都是好学生。特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决不用否定性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都没想到”“我可以这样理解你讲的话吗”“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你这句话概括得太精确了”“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正面积极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班上有个贪玩,语文作业字迹潦草的学生,我问他为什么写得这么乱?他说写得太快了,慢写就好了,我重复他的话:噢,慢写就能写好。以后每次写作业,我都笑着提醒他:今天准备怎么写呀?他心领神会: 慢写。有了老师的暗示,自身的努力,作业写得工整多了。

三、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因

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可以最充分地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任何人在主观上都希望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去体验和享受目标实现的欢愉,甚至在未明确真正的目标时,已萌发了目标实现的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激励的手段,可以唤起和激发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作为教师,应该经常性地采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的点滴成绩,使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的心理活动永远处于最佳兴奋状态,这样,潜在的能力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因,面目标的确立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值。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 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是非常关键的。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学习课文《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让每个学生在班内找一个比自己好一些的同学作为目标,赶超这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处以其为榜样,努力赶上并超过目标。

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可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省,自己写一句话放在文具盒内,每当自己出现毛病时,就翻开笔盒,看一看,通过口头命令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了精神力量。

经过实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腔热忱给予真挚的期待,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四、利用求异心理,开拓想像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生有了思考的问题,便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求异的心理特点,有目的的创设一些悬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或巧设疑念,引发学生思考。或讲到精彩之处嘎然停止,让学生去探索、钻研,激发求知欲,从而主动探索知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启迪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教《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此时苏轼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很多学生会说苏轼思念亲人,埋怨月亮为什么在中秋节家人团圆的时候这么圆,有个孩子说得特别富有想象力,苏轼在想:月亮啊,你要是面镜子就好了,我就可以透过你看到我日思夜想的弟弟了。我让全班给他掌声,此后,很多学生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他,跟着思维也开阔了,想象的角度也很新奇,不再狭窄,不再局限在书本上。

五、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就感对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对学生说:看,你们已经学会了这么多汉字了,你们已经会阅读这么长的文章了,你们已经能把作文写得通顺优美了。让他们去体会通过努力带来的荣耀和快乐。

合理评价,能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比,自我评价对学生的激励更有效,每个月都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精美的自我评价表,根据每天的课堂表现给自己打分,到月末总结一次,老师根据分值的高低奖励他们课外书,让他们体验到付出努力后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浅议激发中学生语文课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