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是质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

时间:2022-10-16 05:41:11

[摘要]效率的实现是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本诉求。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效率的认识仅限于对其量的增加这一方面的规定性,但事实上效率本身是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效率除了量的规定性外还内在地包含着质的规定性。社会发展到今天,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效率;效率的质;效率的量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37-03

效率的诉求是人类不可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人无论从其类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或者群体的角度,只要寻求发展和进步,甚至最起码的生活现状的维持和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和实现。只有效率得到提升,才有人类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可能完善,生活的可能安逸。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个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效率提升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或者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效率进行研究并对其内涵予以界定,但从根本上讲,人们重点关注的领域集中于经济的或者是物质生产的效率,而对其他领域的效率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各种效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认为效率是一个涉及社会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概念。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存在着效率问题,并且不同领域的效率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否则某一方面的效率很难提升,即使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提升也难以持续恒久,更不可能形成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1]。另外,在对效率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上主要是以效率的量的规定性为其唯一规定。无论是理论上的阐释,还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无不体现着这一认知。我们认为,将量的规定性看作效率的唯一内涵,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不能把握效率的全貌,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我们认为,效率不仅包括量的规定性,还包括质的规定性,并且两种规定性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是辩证统一的。在理论上只有将质与量都看作效率内生的规定性,才有可能使我们避免在社会实践中过分追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高,要将两者协调起来共同推进,从而促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对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对效率的质的规定性研究还很欠缺,特别是在理论上对此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两者的关联性更是无从谈起。

效率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自身的优劣,以及这一行为或结果外生的社会效益的大与小、好与坏。就效率的质的问题的研究,有学者的观点与此认识相接近。沈晓阳在《正义论经纬》一书中,对效率分析后认为,仅将经济效率看作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是狭隘的,要深入理解经济效率还必须同资源的配置联系起来?熏“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效率,是指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然而,对经济效率的这种理解还是一种狭隘的理解。要深入理解效率概念,必须把它与资源的配置联系起来考虑。这样,经济效率就不仅取决于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什么和产出什么。”[2]然后,作者对效率与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效率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3]。作者在此处谈及的效率的内涵包含着对量的关注,也包含者对效率质的阐述,已经认识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在资源合理使用中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追求产品的数量是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效率虽然通过活动结果的量表现出来,但也通过过程表现出来,如花费的时间多少,使用的资源多少,劳动力投入多少,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具有量的意义,同时也具有质的意义,而且后者是更深刻的意义。对资源的合理和有效的使用的要求体现着是将资源配置给那些能够生产出优质且高效的生产或经营主体,而不是相反。这里已经体现着效率的质与量规定性来配置资源的诉求。但是在该书中作者没有明确提出效率的质这一规定性。

效率的质的规定性同效率的量的规定性一样,有着多方面的内涵。

首先,效率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人的行为或其结果自身的优劣。人的行为或其结果只有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尽可能优化,才有可能符合社会要求,有益于社会,否则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例如,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假冒伪劣产品我们撇开其违法的角度不谈,就其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危害而言,这种产品生产的数量越多危害越大;精神产品的生产同样不能只重视数量而遮蔽质量,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大量危害人们精神生活甚至危害社会的精神产品,缺乏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这个社会将是一个社会成员精神萎靡,不求上进,最终社会要崩塌;社会管理领域,如若社会管理人员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严把质量(这里我们将部分社会管理人员的腐败和不负责任及其个人业务素质搁置起来)。而只重视解决社会事务的数量,其危害同样是贻害无穷;不重视效率的质的规定性而只重视量的规定性带来的危害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其次,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不仅表现在产品或行为自体的优劣,还表现在与其相关联的物或行为及其实现效应的外在作用优劣。仅有行为或结果的自身优质,在其自身领域或许是好的行为或结果,但是这种优质还必须同其对外在的影响和后果相比较,才能体现出其对社会的有益性还是有害性的。自身行为或结果的优质与外在影响优质这两方面的效率的质或相互一致相互支持,抑或相互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内在和自身的优质会产生外在优质的效果;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内在的优质导致外在劣质的效果。物质生产中环境的效率涉及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污染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或许很高,产品的销路也会很广,对企业自身或者当地政府来说可能会有一时的很高的经济回报,但是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却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妨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不仅把效率放置到整个社会的视野中去考察,而且放置到人与自然的大视野中去进行考察,放置到整个生态系统去进行考察,放置到人类生活的世代延续中去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得到了生态效率的概念。”[4]关于什么是“生态的效率”,作者将其定义为:“生态效率的本质是把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纳入到投入或产出之中来综合考察投入产出之间的比率。”[5]并且认为生态效率是我们分析效率的不可或缺的维度,“生态效率是我们分析效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是我们考察效率所必须具有的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大视野。”[6]无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们当今的物质生产活动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人的生活资源。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仅仅是将效率停留在是量的规定性这一视角,生态效率概念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生态效率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在根本上是以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为逻辑和现实前提和基础的,生态效率的量的规定性要以其生态平衡和环境的优化为目标。生态效率要求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的数量首先要做到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自身优质,并且达到人的行为或后果的外在影响优质,实现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效率的质的外在效应体现出优劣这一维度,而且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表现着这一维度,这一维度在体现效率的社会的其他领域也有其普遍性的客观意义。

要达到效率的量和质两种规定性在实际中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相一致和相互支持,人们就必须在观念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达到这一目的和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效率并不仅是数量越多越好,在认识上必须使效率的质和量的两种规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不能实现人们行为的自觉。

在短缺经济时代,为改变人民群众生活贫穷状况,解决温饱问题,重视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对效率的质不那么重视可以理解。但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还不能说我国人民生活极大地富裕了,但总体已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经显现,物质生产不能只重视数量上的绝对增加。当今,效率的量的规定性不能忽视,但是对效率的质的规定性的关注更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我们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一改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但是过去我国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源的低效使用来实现的,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源过分消耗获得的,尤其是消耗掉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直接地影响到代际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面地理解效率,将效率的实现仅看作是产品数量的增加,没有认识到追求效率不只是量的尽可能增加,没有认识到效率量的实现还必须是以效率的质为基础。

1998年以来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出口在GDP中的贡献由起初的不到10%到2007年占近60。我们不否认出口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的出口产品主要依靠的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费型的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凡此种种只重视产品数量不重视产品质的认识和行为的结果,必然为经济后续发展埋下隐患。单就自然环境的方面说,就已导致了污染加重,蓝天变灰,河水变黑变臭,同时导致了人口与资源紧张,出现了物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后续发展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惊人。2004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4.4%,但石油消耗占世界7.8%,钢材占27%,煤占31%,水泥占40%,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矛盾十分突出。”[7]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熏 “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8]未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效率量的规定性忽视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现在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发展集约式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注重经济发展效率的量的同时注重效率的质的这一理论要求。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的同时重视效率的质的规定性,力求实现效率的量和质的规定性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都必须实现效率的量和质的两种规定性的统一。

效率质和量的规定性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没有质为基础的效率的量的增加难以持续,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增加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产生负价值或负面作用。仅有量的追求和实现的工作和成果,不可能是完善的工作和成果。在竞争性的社会服务领域,没有好的服务,难以赢得顾客,量的效率增加难以持续和扩大。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中还有可能出现次品甚至劣质品,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在精神产品生产领域,没有质为基础生产出的产品,会导致物质资源的浪费和生产不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不仅达不到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目的,甚至会出现腐蚀人们的心灵危害社会的后果;在社会活动别是在政府政务工作中出现偏差,会导致社会危害,引发社会冲突。同样,仅有质的提高而不能在量上的尽可能的扩大(尤其人们对量的需求很高的条件下)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物质生产方面,没有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扩大,有可能出现物质的短缺,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社会事务中对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如果视而不见,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则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社会动荡。

效率量的规定性及其质的规定性的单方面实现和两种规定性的同时实现(至此我们可以对两种规定性统一的效率称作完整效率),对参与这一过程的人的素质要求,实现这些要求需要借助的物质条件甚至制度设计和安排等多方面有其差异性。就解决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靠的是低附加值提升完整效率这一问题来说,生产出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需要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研发出具有掌握核心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这要求我们具有能促使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就提高社会管理的完整效率来讲,需要社会管理者具有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还必须具有能够及时、有效、合理、正确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处理这些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的物质手段,等等。

总之,效率本身是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重视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效率的质这一内在规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尽是产品数量上的竞争而更多的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靠低附加值产品巨大数量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劣势。但要真正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依靠产品质和量两者的共同提高来保证。要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做到坚持整体效率的提升。无论偏向于效率两种规定性的哪一种提高都是不完善和不健全的效率实现,难以实现社会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乐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平与效率[J].东岳论丛,2007.

[2][3][4][5][6]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3.

[7]萧灼基.高度重视收入差距的扩大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J].经济界,2006,(3).

[8]NetEasy?押www.省略,2007年3月19日新闻.

上一篇:我国福彩公益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下一篇:农产品安全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