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状态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10-16 05:17:03

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状态分析与研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取得优异学习效果的前提。本论文旨在详细阐述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产生的心理状态,研究各心理状态下可能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有效策略,以期对众多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关键性的帮助作用。

心理状态 音乐教学 兴趣

作为一名本科时期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笔者亲身体会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心理状态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心理状态大体分为学前和学后两种情况。

一、学音乐前的心理状态

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一)父母要求

这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意愿而接触到音乐,进而学习了音乐。在这种目的的导引下,往往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孩子接受音乐学习后明显兴趣不强,进而厌恶学习音乐,导致学习音乐的效果不明显。当然,在这个目的导引下的孩子,虽然不喜欢音乐,也有成才的案例,但是个案较少;另一种是孩子接受音乐学习后明显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显著。这种目的的导引反而加速了孩子学习效果的飞速提高,达到兴趣、爱好、学习相结合的良好状态。

(二)环境刺激

这是因为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或者是看到其他同学学习了音乐而萌发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目标导引下,也是会产生前面提到的两种结果的。

(三)自身要求

一部分孩子在学习音乐上会非常主动,强烈要求学习音乐。例如:有的孩子在接受胎教、或者受电视等其他媒体的时候而爱上了音乐,这是孩子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学习兴趣,这种孩子往往更能在音乐上有很大进步。对于自己主动要求学习音乐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因势利导,积极为孩子提供学习途径。

二、学习音乐中的心理状态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状态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格外注意,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督导,避免孩子心理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扩大化。作为老师,要知道音乐教学是需要情感投入的,因此,必须懂得如何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善于为孩子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所以,老师要学会与孩子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作为家长,要知道现在孩子的自我、自主意识更强,不再逆来顺受,家长应该从人本思想出发,充分予以尊重,打骂强迫绝对会适得其反,随时交流和疏导才是家长应端正的姿态。而探究家长的问题,其一是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压迫老师给孩子更大压力;其二是让孩子把学音乐当一件作业来做,而不注重营造家庭音乐文化氛围。从家长本身来看,其音乐文化修养浅薄,导致孩子在辛苦的音乐学习道路上茕茕孑立,孩子所弹奏的音乐无人欣赏,或是仅仅在有客造访时充当家长炫耀的工具,那种孤独感也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动力。

三、孩子如何能学好音乐

(一)作为家长(以学琴为例)

家长在孩子学习乐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器乐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大多数的家长抱着殷切的期望,为孩子们买乐器,请老师,风雨无阻地带着孩子去上课,回家后还要陪练,这是每一个琴童家长不可逃脱的生活规律。但有的家长发现特别的累,这是为什么?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你真的做好和孩子一起练琴的准备了吗?

1、要明确学习乐器的目的和意义

有的孩子学不算早,八、九岁才开始学琴,而我们对孩子既要充满了希望,但又不要寄予过高期望,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练琴。比如说,将培养目的转变为开发智力,自娱自乐;提高自信心,可以多接触社会;平衡大脑发展,培养耐心以及定力;通过比赛及考级了解、外面的世界等等。

2、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徒劳的,兴趣才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培养兴趣的关键则是从小要给他们创造一个音乐熏陶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多听、多看、多唱,毕竟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

3、用正确的方法辅导孩子

关于学习家长们要善于用鼓励的方法,不要用责备的方式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乐器时提出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采取的教育方法超过孩子可接受的范围,这种策略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可能压抑孩子的个性 。

(二)作为老师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作为音乐教师,更需要学会与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多鼓励学生,将原本枯燥的练习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信心激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

2、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3、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下一篇:谈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