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研究

时间:2022-10-16 04:35:45

完善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研究

摘要: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甚至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本文指出了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在普通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求进一步探索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3]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99-100.

[4]陶柳清.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问题总结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14.

[5]王蕊.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怎样走路最养生 下一篇:预防农业机械油封漏油